欢迎访问中国CFO网!

全球金融领域三大黄金证书: CFA  FRM  CQF

logo

主页 > 人物 > CFO访谈 >

发展新能源,改变世界——专访汉能控股集团副总裁 司海健先生

2017-02-20 张索异
 
  “我有三个宏大的理想,一是通过发展我所在的清洁能源行业,实现中国‘青山绿水’。二是带领一家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做到世界知名。第三个比较具体,我想创造一套适合于中国企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司海健满怀信心地说。
 
  对司海健的采访在一家咖啡店进行。当天,正值北京PM2.5指数逼近1000,窗外白茫茫一片,人影婆娑、高楼隐现,虽宛若“仙境”但却让人不免心塞。初时,听到司海健关于“青山绿水”的理想,心生敬意和憧憬之余,多少有些疑惑——一己、一企业之力真的可以还雾霾昏沉以青山绿水吗?
 
  国家重视国际领先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今天你看到的北京雾霾,就是1952年伦敦雾霾的‘升级版’”,司海健开门见山地说。在他看来,中国经济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是以环境为代价的,如同在工业化开始阶段的英国,两国都将自己的首都变成了“雾都”。
 
  尽管伦敦和北京雾霾的主要污染物不同,前者是SO2,而后者则是PM2.5。但二者雾霾产生的最重要原因都是使用包括煤炭、石油在内的化石能源,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对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
 
  若要减少化石能源对环境的破坏,最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增加非化石能源在能源中的比重,即增加新能源的使用。新能源又称清洁能源,即包括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在内的不产生二氧化碳的能源。
 
  司海健说“政府相继出台了环境、大气防止污染法规,习主席亲赴巴黎参加气候变化大会,国家这一系列的行动,说明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已在想尽一切办法来改变环境现状。因此,增加新能源的使用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际趋势。”
 
  作为一个受到国家重视的新兴行业,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已经在国际上占据了领先地位,无论是技术、产能,还是应用,都是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这一点不似其他行业的跟随地位,中国新能源已经超越了跟随国际潮流阶段,开始引领潮流。“我很庆幸也很荣幸进入这个值得干一辈子的行业。”已在从事新能源行业8年的司海健说,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新能源发展“三重奏”
 
  “我们所说的新能源,主要是指太阳能。”司海健解释道。目前,我国主要利用太阳能发展大型的地面电站。在西北地区尤为居多,因为西北有广阔的地面面积,以及充足的阳光。“但太阳能发电有很多限制,由于是白天发电,晚上不发电,规模大了以后,很可能没有足够的电网来储存和传输处于变化状态的巨大电能。因此,我们需要发展分布式能源。”
 
  分布式能源是指,直接在每一个用电单位所在之处安装小型电站供各单位自用。比如,在企业、家庭的屋顶上安装太阳能电站,“自发自用,余电上网”。这样既减轻了国家电网的压力,同时也减轻了用煤发电的压力。
 
  对此,司海健举了一个实例:一个家庭花3万元在屋顶上安装一个3000瓦的太阳能电站,一年发4000度电,自家的用电便可以全解决,若有剩余电量,可申请入国家电网。“这种不产生二氧化碳的太阳能家庭电站对环境的贡献不容小觑,装一个小电站,相当于种165棵树。”司海健说。
 
  从分布式能源再往后发展的产物,便是移动能源。“薄膜太阳能电池,顾名思义,就是贴上一块薄膜,便可使我们身边的任何东西都能发电,包括我们穿的衣服、手机、窗户的玻璃等。薄膜太阳能电池,在很大程度上几乎可以等同于我们说的移动能源。”
 
  2015年11月中旬,工信部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的通知,这当中就包括备受瞩目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司海健认为,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有助于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这非常有助于国家工业转型。司海健举例说,“我们知道,玻璃幕墙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但如果将其与薄膜电池技术结合,开发成能发电的玻璃幕墙,那么不仅提升了产品竞争力,还能使整幢楼节能减排。”
 
  从地面电站,到分布式能源,再到移动能源,这便是司海健眼中新能源递进式发展的三个趋势。其中,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能够应用在这三种发电方式中,尤其适合移动能源,因此它也成为了国家十分重视的一项新能源技术。
 
  高端制造业:移动能源+
 
  当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概念席卷全国时,新能源行业也有个相同的概念叫“移动能源+”。“这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移动能源也能像互联网一样,与其他传统行业结合,可使其他行业实现创新与升级。移动能源+”时代已经到来,只是还未被大众熟知。”司海健说。
 
  参观汉能集团总部的产品展厅,是感知移动能源+的一种直接方式。在现代化的汉能展厅里,你可以看到许多与薄膜电池结合的产品已经在大规模的应用了。同样地,汉能的官方网络商城上,也有许多产品在对外售卖,如发电式户外野营套装、便携式太阳能充电包等,。
 
  其中,尤为贴近大众的是一种叫做“充电纸”的产品。这种“充电纸”名副其实,薄如纸张,只要将手机插上,即能在有可用光的地方为手机充电,十分便携。此外,一些商用解决方案(如太阳能发电农业大棚、建筑幕墙等)也已投入市场应用。据司海健介绍,几乎任何行业都可以与移动能源结合,创新出以清洁能源为基础的新商业应用。
 
  “移动能源+”也同时带来了新的创业契机。当政府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举措时,司海健认为,移动能源技术可以为大家提供很好的创业方向与平台。“例如,许多传统行业如煤炭、房地产等,可能因各种原因无法继续经营,需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移动能源就能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在屋顶上发电。我们提供技术、产品和全套的服务,由他们来做分销商,让他们的创业梦想落地。除此之外,如同前面所说,传统行业可以开发发电的衣服、发电的日用品等等,实现创新。”可见,移动能源不仅仅是一项技术,还是一个与其他行业能协同发展的创新平台。
 
  国务院在2015年5月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在十年内把中国从“制造大国”发展为“制造强国”。“高科技的特点是变化快,能源的特点则是发展相对较慢但规模巨大。薄膜发电将这两大特点集于一身,既是高科技,又属于能源行业,有无限的成长空间和潜力。这既符合国家制造业升级的战略导向,也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中国‘青山绿水’梦想的重要途径。”司海健对所处的薄膜发电行业充满信心。
 
  齐骥一跃:从CFO到CEO
 
  职场如登山,越往上走,人越少,但看到的风景也愈加壮美、开阔。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即使如此。在财务人的职场修炼中,晋升CFO级别已是相当不易,能够实现从CFO到CEO跨越的更是极少数,因为看似一跃,却须千里之志兼万种历练。
 
  对于司海健来说,他无疑是勤奋而又幸运的。2008年,司海健加入力诺光伏集团有限公司,从一名CFO转型成为公司总裁,从此走上企业综合管理之路,当时年仅30岁。经过八年的历练沉浮,现在的他对CFO和CEO之间的角色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据司海健介绍,在国外企业中,从CFO转型而来的CEO比较多,而在国内企业中,CEO多为销售出身。这是由于西方企业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比较成熟与稳定,属于“守业”阶段,更需要有全面管理能力、熟悉内控、能稳定操盘的人才来管理,而CFO是最好的人选。中国的企业基本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仍在“创业”阶段,因此中国企业的CEO以开拓型的销售人才居多。但司海健相信,经过30年的积累,当中国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需要稳定发展时,越来越多的CFO会走上CEO的位置。
 
  对于CFO如何才能齐骥一跃成功转型CEO,司海健有着独到的见解:“视野是最重要的。”司海健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汽车是一个由油门、刹车、仪表盘等诸多部件组成的一个系统。若将企业比喻成一辆汽车,销售就相当于油门,推动企业向前跑;财务、法务好比刹车,起到防范风险、内部控制的作用。仪表盘则相当于信息系统,显示车速、油量、各个器件是否正常等信息。而CEO就相当于驾驶员,全盘判断并控制着方向、前进速度等。”
 
  传统的CFO角色,只是防范风险、加强控制,仅仅起到“刹车”的作用。“如果一名CFO要成长为CEO,首先需要把自己的定位从后排座位调换到副驾驶的位置上,因为副驾驶和正驾驶是一个相同的视野。只有当你的视野更全面、看问题的角度更好时,才有可能更快地坐到正驾驶位置上。”此外,司海健还反复强调说,“CFO重点是做事,而CEO关注于人,当真正做了CEO后,意识到这一点并身体力行至关重要。”
 
  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
 
  目前作为新能源企业的管理者,司海健不仅在带领一家企业“走向世界”,同时他还有着实现“改变世界”的梦想。说到这里,司海健在笔记本上快速地画出了管理理论中的制造业微笑曲线,即由“装备”-“生产”-“应用”组成的曲线。
 
  在他看来,中国虽然成为了世界工厂,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模式是从国外进口核心的生产设备,加工生产大量产品,最后销售并应用到国外。也就是说,在制造业管理曲线中,“高附加值的‘装备’和‘应用’都在国外,中国仅进行了低附加值的生产。我们的目标是,以生产为基础,把设备和应用都发展起来。”
 
  对于新能源行业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路径,司海健的思路十分清晰:“一是提升核心技术和装备,让更多企业使用我们的装备来生产。二是生产出来以后,不仅要应用在国外还要应用在国内,并且应用形式与应用市场都需多元化。”做好新能源企业,使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基本制造装备和终端应用都强大起来,才能同时实现司海健的前两个理想。
 
 
  他的成功,或难复制
 
  出身寒门的司海健,18岁中专毕业便参加工作,一步步从最基层的会计成长为国内最大规模的新能源企业副总裁。在此期间,他取得了多项值得引以为傲的成绩。在以往的媒体采访和报导中,他的职业经历常被冠以“传奇”、“蜕变”甚至“奇迹”等字样。对此,司海健只是谦虚地笑笑:“我的经历其实很简单,只是没有按照常规的发展路径来走而已。”
 
  司海健的职业经历可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个五年是就职于兖矿集团打基础的阶段。这五年中,司海健在21岁时成长为兖矿最年轻的会计师,核算20亿资产的全盘帐务。在工作之余,他完成自考专科和本科学习,并考取了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国际内部审计师等专业职称,为之后的迅速成长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二个阶段,司海健离开兖矿,去到烟台发展。当时司海健的梦想是成为国际化职业财务经理人。为此,他自学完成了当时国际认可度最高、也是最难的ACCA职业证书考试。在此期间,25岁的他担任中集集团来诺福士海洋工程公司CFO,管理近百人的团队。27岁时,他作为最年轻的报名者,在山东省国资委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350名省管企业财务总监考试中脱颖而出,通过笔试、面试及最后的组织考察,在当时被称为“奇迹”。
 
  第三个阶段,是司海健职业生涯的重要分水岭。2008年,司海健在进入新能源行业的同时,也完成了从CFO到CEO的转变。时年30岁的司海健,成为力诺集团最年轻的高管,带领团队将业绩做大并迅猛增长,占据力诺产业的半壁江山。而后到了北京,他又对30年家族企业环宇赛尔实施管理变革,并成功带领团队在两个主要细分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直到2014年加入汉能成为副总裁,为其企业管理理论的创造提供了更丰富的实践基础和更宏大的视野。
 
  从财务到企业管理,司海健发现,中国的财务管理知识大多来自西方,包括很多教材也都由西方理论翻译而来。然而,西方商业环境以及人文特点与中国大相径庭,直接将西方理论移植到于中国企业管理中,虽然加速了中国企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司海健也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他产生了第三个理想,便是创造一套适合于中国企业发展的管理理论体系,并撰写成书供国内企业参考。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
 
  早在2011年,司海健曾被山东电视台评选为风云鲁商。在接受采访时,他曾详述过他的整个成长之路。忽而五年过去,如今的司海健叙述起来口吻更加轻松,如同在讲他人的故事。但其实风轻云淡的背后,每一步都充满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付出。对于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司海健有他自己的最深刻体会。
 
  他认为,第一,要乐观。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保持乐观心态,事情会朝好的方向发展。第二,要有梦想,无论你职位高低、无论身在哪里,都不能丢失你的梦想,因为它会引领你去到想去的地方。第三,要坚持,任何事情发展都会有一个过程,一定要坚持到底。第四,要专注,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很多事务,必须倾其全部精力专注于做自己擅长的事。第五,要不断学习,不断去积累与充实自己。
 
  “《道德经》上说‘大道至简,知易行难’,我对此特别有感悟。很多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否能够做到却是另外一回事。”是的,司海健总结出的都是最质朴无华的道理,并非每人都能够身体力行、真正做到。但是之于他,却真真实实地做到了,并且一直坚持不懈,可能正因为如此,他的人生履历上才有了那么多让人艳羡的成绩。
 
  如今的司海健,仍未间断学习,正在为他“创造一套适合于中国企业的管理体系”这一理想而奔忙。“我正在攻读会计学博士,是为了了解目前我国的理论体系。接下来我也许会做兼职的大学教授,来更加深入地研究企业管理体系。然后我希望把中国经典古籍的智慧与西方的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一套适合于我们自己的理论。”四十不惑,深明自身所愿的司海健充满斗志地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内核,即便在司海健这样的现代知识分子身上,仍可见其潜移默化的影响。透过司海健的过往成长和未来理想,我们可以看到,这正是一个从不断完善自身开始,到优化管理“东家”,然后希图通过所处行业的努力来改变“天下”环境的理想之路。是的,改善中国的企业管理,提高中国企业的世界荣誉,改变我们的自然环境,每一件事在一定程度上都意味着“改变世界”。
 
  滴水石穿,细流汇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司海健一样,对自然心存敬畏,对未来满怀希望,在职业追求中能超越一己得失而心怀天下。那么,又有什么理由不会重现“青山绿水”和企业良治?采访结束时,于咖啡飘香之中,近两个小时的对话交流,初见时的疑虑渐消。我们信司海健也信我们自己——新探索,新能源,新天地!
 
  个人简介:
 
  司海健,自考专科、本科,北京交通大学MBA,准备攻读会计学博士;中国注册会计师(CPA),国际内部审计师(CI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ACCA资深会员及华北区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2014~至今,汉能控股集团任副总裁;
 
  2012~2014,北京环宇赛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2008~2012,力诺光伏集团有限公司任总裁;
 
  2002~2008,中集集团来福士海洋工程公司任财务总监;
 
  1996~2002,兖矿集团有限公司任会计师、财务经理。
 
  ▎本文作者张索异,来源高顿。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高顿。
 
  

相关文章>

阅读排行

学习

文摘

会计 金融 风险 战略 技术

CopyRight © 2004-2024 CFO.CN 中国CFO网 版权所有 中国·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