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CFO网!

全球金融领域三大黄金证书: CFA  FRM  CQF

logo

主页 > 金融与资本 > 风险 >

首席财务官4年4换 惠而浦年报涉嫌虚假记载被查

2018-05-08 中国财务总监网
 

证监会的一纸调查通知书,令惠而浦2015年和2016年年报犯下的重大会计差错重回公众视野。昨日,惠而浦的股价应声大跌,以跌停价开盘,收盘下跌7.97%报5.89元。

  头顶全球最大家电制造商之一美国惠而浦公司(Whirlpool Corporation)的金字招牌,前身为合肥三洋的惠而浦近年来的日子并不太好过。尽管营收规模依旧庞大,但公司扣非净利润自2013年起连续下滑,更在2017年创下亏损4.88亿元的10年来最差表现。财务问题的背后,惠而浦的内控情况更令人担忧。记者注意到,公司自2015年起离职的高管数量多达19位,其中包括4名首席财务官。

  连续出错是谁的责任

  证监会下发的调查通知书显示,因公司披露的2015年和2016年年报涉嫌虚假记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对公司实施立案调查。

  此前,在2017年7月,惠而浦首次对外披露公司存在重大会计差错,并称该差错主要为销售折扣计提方面在2015年度及2016年度存在的会计差错,额度为人民币2.5亿元至3亿元,将导致相应年度营业利润的减少。公司披露的详细说明显示,会计差错更正后将减少公司2015年净利润1亿元,影响比例22.8%;减少2016年净利润8901.99万元,影响比例23.9%。

  对于差错产生的原因,惠而浦认为是销售折扣处理、销售费用、收入确认及库存商品成本结转方面存在问题而产生。回查此前公告,本次会计差错涉及营业收入、存货、销售费用、营业成本、应收账款、盈余公积等多个科目。

  如此看来,证监会本次对公司立案调查,应该就是针对公司此前连续两年犯下的重大会计差错。

  如此重大的会计差错,究竟是谁的责任?惠而浦解释称,公司在销售、营销财务和物流部门部分员工存在违反会计政策及相关公司政策,导致存在产品尚未发货即确认销售收入的情形,从而产生相关财年存在多记收入的情况。同时,公司亦存在销售收入跨期确认,导致收入确认不准确的情况。

  据惠而浦的自查公告,公司部分管理人员在知晓上述违规行为发生的情况下,并未采取妥善的处置方案。根据公司自查处理结果,惠而浦先后开除了时任销售财务负责人、时任电商负责人、时任财税会计负责人、时任连锁业务负责人、时任物流负责人、电商专员等多位相关人员,并对物流经理、审计经理等员工进行了严重警告。

  4年4换首席财务官

  记者注意到,惠而浦近4年来有着异常高的高管“换血”频率。公开信息显示,自2014年以来,上市公司离职高管人员多达19位,且不少高管任职像是“走过场”,在职时间不足半年的大有人在,其中最短的仅4个月。

  2015年,惠而浦先后有5名高管离职,包括仅在职5个月的副董事长高同国、董事许阳、曹景贵、独立董事沈坤荣以及2014年11月就任的外籍首席财务官Arnab K Bagchi。

  不久后,惠而浦迎来第二任财务总监江慧玲,但不到1年即离职。惠而浦2016年年报显示,年内有6位高管离任,除江慧玲外,还包括2名董事和3名监事。有意思的是,江慧玲的辞职时间距离上市公司2016年年报报送日期仅有1天间隔。

  第三任首席财务官George Wong于2016年6月上任,但他仍未打破公司首席财务官任职不足1年即离职的“魔咒”。2017年2月,这位外籍CFO带着8个月260万元的税前报酬离开了公司。惠而浦也在当年迎来了最大一波高管离职潮,公司董事长金友华、独立董事曹若华、监事会主席张拥军以及多名副总裁先后离开,人数多达8人。

  而公司4年内的第四任首席财务官、曾任惠而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区财务总监和北美洗碗机品类财务总监的冯曙明,其任职时间已于2018年4月26日终止。公司很可能在近期迎来4年内的第五任财务总监。

  从多种角度看,惠而浦的内控无疑存在重大隐患。据安徽证监局此前针对本次重大会计差错出具的警示函,监管层认为,上市公司存在库存商品尚未发出即确认销售收入、部分销售折扣缺少内部审批、未及时就发生的销售折扣开具发票并入账等问题,上述行为违反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多条规定,反映了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事实。

相关文章>

阅读排行

学习

文摘

会计 金融 风险 战略 技术

CopyRight © 2004-2024 CFO.CN 中国CFO网 版权所有 中国·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