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CFO网!

全球金融领域三大黄金证书: CFA  FRM  CQF

logo

主页 > 会计税务 > 预算 >

出口制造业成本上升的因素分析

2013-10-23 admin
 

  编者按:中国出口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似乎正在消失。 劳动力短缺让制造企业有单不敢接,工资水平快速上升,丧失比较优势,汇率上升蚕食出口企业利润,东部土地成本高企,企业被迫内迁,融资饥渴加剧行业困难。

  据商务部近日发布的数据,2012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出口20498.3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增长4.3%;均未完成10%的年度增长目标。中国出口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似乎正在消失。

  劳动力短缺让制造企业有单不敢接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经济信息绿皮书(2013)》显示,中国劳动力人口总量将于2013年达到顶峰。关于见顶时间,不同机构的预测略有出入。但不管是国务院发布《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还是美国普查局、联合国人口署发布的报告,都认为这一时间将出现在 “十二五”期间,即2011-2015年。

  劳动人口总量萎缩的结果就是劳动力短缺。例如,香港工业总会副主席兼珠三角工业协会主席刘展灏透露,在粤港企正面临劳动力缺口大于订单下降幅度的新难题。他分析说:“订单减少幅度远小于劳动力的缺口,港企普遍抱怨用工难,虽然港企订单减少用工量也减少,但劳动力供给则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劳动力减少幅度太大了。”订单的减少,加上劳动力短缺,在粤港企辉煌不再。根据刘展灏提供的数据,高峰时的2008年,东莞拥有8000家港企,现在数字已下降到6000家。他认为,除港企数量减少了2000家外,更多的港企通过缩减生产规模来应对经营困境。

  这种情况在生产低价值商品的工厂里尤为严重,他们不是无力就是不愿支付更高的薪酬。现在常有雇主回绝海外买家的订单,只因担心无法招到足够的人手按时完工。

  工资水平快速上升,丧失比较优势

  劳动力短缺导致薪酬上涨。根据丝路协会(SRA)发布的数据,目前中国制造业平均月薪位于200和550美元(甚至更高)之间。再考虑奖金、婚嫁等福利,实际月薪很可能更高。

  这导致中国的薪资水平已经等同于甚至大幅超过临近国家的水平。例如孟加拉国月薪在55美元左右、柬埔寨(100美元)和越南(100)美元也更低。

  中国政府为缩小收入差距而启用的最低工资标准也带来了额外的压力。中国最低工资标准已经从2000年的59美元增长至2011年的166美元。

  公平地说,中国的薪资情况因地而异。沿海省份最低薪资(187美元)比西部地区(143美元)高30%。各城市间差距更大,深圳2011年最低工资234美元,而广东省其它地区平均只有203美元。

  薪酬压力很明确而且还在加大,不管压力是来自市场还是政府政策。

  汇率上升蚕食出口企业利润

  人民币在过去5年里升值了22%,涨速快于13种其他亚洲货币,继而影响了中国的竞争力。人民币的升值比中国其他低成本竞争对手还要高。例如,人民币升值额度比孟加拉、柬埔寨、印度、老挝和越南高44%,从总成本的角度来看这一点有很重要的影响。

  虽然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已经稳定在6.22兑1美元上下,但汇率所蚕食的利润空间如此之大,出口企业要真正适应,需要很长的时间。

  微薄的利润空间甚至让出口企业需要靠出口退税来维持生存。据财政部发布的数据,2012年全年退税达1万亿,综合退税率达12.9%。

  东部土地成本高企,企业被迫内迁

  中国的出口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集中三个省份——广东、浙江和江苏,这三省占据了全国60%的出口。产业在东部地区的过分集中造成了对土地的争夺愈发严重。并且由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土地价格也急剧上涨。

  不断上涨的地价只是中国制造成本整体性上升的原因之一。将工厂重新设立在距沿海港口更远的地方,意味着运输成本更高、供应链更长。考虑到中国整体物流运输成本高企,供应链加长所带来的成本蚕食了工厂内迁带来的收益。

  融资饥渴加剧行业困难

  中国的银行体制导致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因为国有银行更倾向于贷款给知名国企。在近期《世界经理人》网站发起的“中小企业融资调查”中,有约20%的中小企业主将“民间融资渠道”(包括小额贷款机构、企业内部融资、向自然人借款、P2P网络借贷平台、典当行、其他民间融资机构等)作为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

  民间融资由于风险较大,融资成本也较高,利率有时高达30%-100%。这对于日益“微利化”的出口制造企业来说,无疑是难以承受之重。

  在过去,企业更愿意将现金流投入资本设备。但制造成本上升导致的利润缩水意味着可用现金减少,而且很多公司更愿意将钱投入房地产等投机性市场,更乐意赚快钱。制造业“空心化”的苗头正在一些地区显现。而政府一直呼吁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很多中小型出口制造企业来说还停留在口号上,实际中他们是“无心转向、无力转向也无处可转”。

相关文章>

阅读排行

学习

文摘

会计 金融 风险 战略 技术

CopyRight © 2004-2024 CFO.CN 中国CFO网 版权所有 中国·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