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CFO网!

全球金融领域三大黄金证书: CFA  FRM  CQF

logo

主页 > 新闻 > 评论 >

九毛九CFO辞职后要抢投行饭碗?香港中环投行人正时刻感受危机

2023-06-30 LiuBaiXue
 
上市公司CFO辞职后要和投行人抢饭碗了?中环投行裁员消息满天飞时,市场再添一枚“炸弹”消息。
 
2023年6月9日盘后,九毛九在港交所公告称,公司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副总裁、联席公司秘书及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成员李灼光为投放更多时间于其他个人事务,辞任以上职务。这一消息导致下个交易日一开盘,港股九毛九一度跌近16%。
 
自2013年起便担任九毛九财务总监的李灼光,其本人也在电话会上表示接任者上限更高,被问到离开九毛九想做什么时,李灼光表示想找一份IPO相关工作,欢迎大家介绍。
 
这一发言引起一些金融界人士调侃,称当下中环已经有不少找不到工作的投行人,没想到还要面临上市公司CFO来抢工作。
 
回到乙方和投行人竞争?
 
据悉,李灼光2019年获任九毛九财务总监兼董事,2019年12月6日调任为执行董事,后再任联席公司秘书,负责监督九毛九的财务、战略投资及投资者关系。
 
根据九毛九公告,截至最后可行日期,李灼光持有九毛九已发行股本总额的1.7%,而该公司持有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约9.1%。自2013年1月4日起,李灼光一直担任广州九毛九的财务总监,此前曾于2012年在天基房地产担任副财务总监,2005年6月至2012年4月担任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任经理。其于2005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得英语学士学位。
 
一名年纪相似的投行人士看了李灼光的简历后表示十分羡慕,称其每一步都足够努力又足够幸运。作为一名英文系的毕业生,李灼光一毕业就跨专业进了毕马威,拿到注册会计师资格,7年后顺利跳槽甲方,第二次换工作就压中了潜力股,一路跟着公司成长壮大上市,在三十几岁的大好年华已经凭借着、元老身份自带的股份实现财富自由,如今可能还不到四十岁,难怪还有精力回到乙方和一群工作朝不保夕的投行人竞争。
 
李灼光辞任后,高盛发表研报称,该消息可能会在短期内影响投资者情绪,因为李灼光自2013年以来一直负责监督集团的财务、战略投资和投资者关系等,但认为九毛九具有完整的核心品牌基本面、吸引的估值和新品牌的重估潜力,予目标价25港元及“买入”评级。该行表示,上述情况对营运的影响应该是有限的,因为每个品牌的营运都由各自的管理团队管理,其次,新任的CFO苏淡满自2019年上任以来与前任CFO合作密切,拥有11年以上的从业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高盛给予九毛九的目标价,距离现在股价有超100%的上涨空间。
 
九毛九股价较一月高位已腰斩
 
李灼光的离任与九毛九近期的业绩及股价表现不无关系。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4月份,全国餐饮收入达到37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8%。1至4月份,餐饮收入15888亿元,同比增长19.8%。2023年以来,餐饮业复苏强劲,但九毛九股价并未跟得上这波复苏。2023年1月,九毛九的股价达到年内高位23.94港元,但其6月13日收市价却只有12.96港元,自今年一月高位下跌45.86%。
 
据九毛九2022年度业绩公告,期内其收入为人民币40.06亿元,同比减少4.16%;归母净利润4928万元,同比减少85.5%。具体来看,2022年九毛九品牌的收入为6.06亿元,同比减少20.4%,占总收入比例15.1%;来自太二收入为31.08亿元,同比下滑5.6%,占总收入比例77.6%;来自其他品牌的收入为2.92亿元,同比增长129.7%,占总收入比例7.3%。2022年,受疫情影响,九毛九若干餐厅暂停堂食服务平均达38天,因此产生的收入损失估计约为人民币13.67亿元。
 
香港投行现状:行业周期性叠加中资投行崛起
 
九毛九的业绩也许是上市公司CFO要离开的重要原因,但李灼光离开考虑重回乙方做IPO,还是给如今中环的投行人带来不小的压力。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投行“毕业”后的传统出路有三,分别是企业、PE/VC和同行业间跳槽,但是今年的行情与市场状况决定了这三个出路都承接不了太多投行“毕业生”,所以看到上市公司CFO辞任后或许还想回到乙方还引起了行业内不少讨论,甚至有人对自身处境感到“雪上加霜”。
 
据媒体报道,某顶级外资投行分别在去年尾及今年5月尾进行了两轮裁员,而据报道第二轮裁员规模更大,且裁员“重灾区”为地产/消费/TMT组和大中华区员工,因此引起的讨论更广泛。
 
某位投行工作人员告诉财联社记者,本轮投行人事变动主要是因为行业周期,目前无论是投资机构还是一二级市场都受到了波及,而当下港股IPO业务大部分掌握在中资投行手中,所以外资投行的人员变动会更大一些。
 
跟据数据,2022年度港股共有86只新股上市,募资总额为1045亿港元,而2021年港股IPO募资金额为3288亿港元;保荐业务上,以中金为代表的中资投行一枝独秀,参与了2022年33只新股的保荐工作;外资投行全面退居二线,摩根士丹利参与了14宗,瑞银参与8宗,高盛9宗,法巴2宗,摩根大通8宗,花旗7宗。
 
值得注意的是,中资行超越外资行就发生在最近,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保荐宗数在2021年尚能与中金平分秋色,2020年甚至超越中金。

相关文章>

阅读排行

学习

文摘

会计 金融 风险 战略 技术

CopyRight © 2004-2024 CFO.CN 中国CFO网 版权所有 中国·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