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CFO网!

全球金融领域三大黄金证书: CFA  FRM  CQF

logo

主页 > 金融与资本 >

医疗健康行业:8万亿大蛋糕诱人 未来淘金机会在哪?

2016-09-12 中国财务总监网
 
常言道,人一生总需要经历生老病死。作为一个拥有天然抗经济周期性、永远的刚性需求的行业,医疗健康行业被不少投资人认为是一个永不过时的投资主题。由于该行业竞争壁垒较高,使其优质的投资标的具备高于其他行业的回报潜力,国内外不少投资机构和有技术背景的创业者纷纷选择该领域加入竞争。
 
在2015年,中国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万亿,而根据测算,2020年,中国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超过8万亿。在如此巨大的市场当中,未来有哪些投资方向值得关注?日前,在深圳举行的一场行业沙龙中,多名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人和专家,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看好互联网医疗+商业保险前景
 
成立于2007年的分享投资,专注于医疗健康、互联网创新两个领域的早期投资,管理资金规模40亿元人民币,累计投资项目超过100个,其中生物医疗项目超过40个,包括美年大健康、步长制药、华大基因、泛生子等项目。
 
分享投资董事总经理赵洪表示,中国当前整体政策方向和配套环境,为创业者和民间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开展多层次服务,提供了优良的孵化土壤。
 
赵洪指出,在移动医疗领域,未来的投资策略将侧重于医疗信息化、技术突破带来的颠覆机会以及模式创新带来的颠覆机会。重点关注在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显著竞争优势,且已经得到初步验证的医疗信息化企业;从全球视角关注硬件突破类创业公司和可实现医疗领域应用的工业领域技术突破;以及糅合了政策、人才、利益链等要素,实现全流程闭环的重度垂直创业项目。
 
赵洪还认为,中国有三十年的制造业基础,为依托于高端精密制造水平的医疗器械行业筑底,也给医疗健康行业的产业链提供了最根本的资产管理支持及人才支撑;而且国内商业保险的迅速发展,也让医疗支付力量走向多元和完善。
 
尽管投资人看好商业保险发展前景,但就目前来看,这一市场还有待挖掘。2015年,全国个人医疗总支出达到2.4万亿元,当中商业保险支付的金额仅有2400亿元,占比刚好达到10%。而在国家医改提倡“降费”的前提下,要降低未来个人的医疗支出,商业保险将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现在政府鼓励保险公司参与其中,包括就医160,也很积极地和平安保险、中国人寿等保险公司探索一些互联网医疗保险的产品。”就医160CEO罗宁政说。
 
那么,中国的商业保险与互联网医疗结合的机会在哪里?在罗宁政看来,第一个机会在于保险C端的企业。“在我们的产品里,可以和很多保险公司合作,把保险的购买做得更简单、方便,可以成长为一个产品的销售渠道。但更重要的是赔付,如果商业保险的赔付能够做得像医保结算那么简单的话,市场可以成长很快。”
 
罗宁政指出,第二个商业保险与互联网医疗结合的机会,在于双方可以合作,尝试做一些产品的开发,比如疫苗险等,可以丰富险种品类,提高商业保险的吸引力。第三个机会,则是用互联网的方式,通过大数据做互配,降低成本。
 
优质医疗服务投资价值显现
 
在赵洪看来,医疗健康服务领域未来大有可为,关键是要找到进入壁垒和可复制性均衡的项目。“自身基础业务有良好盈利性,同时可作为健康管理入口的连锁机构,例如体检中心、社区诊所等;以及相比公立医院,治疗方法先进、服务优质、盈利性较高的中高端专科连锁诊所,将是未来投资的重点关注领域。”
 
凭借着行政垄断地位,以及国有事业编制制度对医生的束缚和垄断,规模越来越大的三甲医院垄断了优质医疗资源,医生在三甲医院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提升机会,从而不愿意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
 
博德嘉联创始人林锋指出,目前中国的优质医疗资源是过剩,之所以会导致看病难、看病贵,主要是体制问题。“在中国,医生的技术支持是固化在一个物理空间内的。中国医疗体系最大的痛点在于医院平台资质和医生的资质、技术资质绑在一起,而且有行政划分。”
 
林锋认为,在全球实践当中,值得借鉴的是“医生是自由职业者,医院仅仅是平台”。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即使是自由职业的医生也会趋向集团化,这是因为医生们需要共享资源、承担成本,形成综合实力。“我们要成立医生集团,为的也是能够让医生资质和平台分离。”
 
不过林锋也说,现在中国大量的医生集团是没有投资价值的,因为这些医生集团仍然是在一个机构里,实际上等于“走穴”。因此,对于医生集团来说,除了获得医疗资质外,还应该要获得定价权。“只有当医生带着医疗资质,平台是服务于平台资质,支付带来病人,三方进行良性谈判的时候,生态闭环才能真正出现,才会形成以医院、医生、支付三方互相制约,合作共赢,而目标都是围绕核心的‘病人’。而只有处于核心的‘病人’满意了,它的商业模式才成立,不然都是一块死棋。”林锋说。
 
慢病及健康管理需清晰盈利模式
 
在医疗健康服务领域,慢病管理、康复或看护连锁机构以及健康管理机构,如果一旦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在赵洪看来,也是未来值得关注的投资领域。
 
专注做慢病管理市场的新元素医疗,其首席科学家张黔认为慢性病的市场足够大,全球20%以上的人口都有慢性病的问题,而80%以上的死亡都来自于慢性病,医疗费用的70%来源于慢性病,而慢性病问题60%来源于不良的生活习惯。
 
张黔认为,慢病并不是现有的医疗体系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大医院、名医生去管理慢病,是在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在慢病管理中,慢病管理者如何让患者产生管理的依从性和连续性,是非常重要的。“依从性来源于专业,你的慢病管理是由专家给你确诊的,需要有团队、服务的人员,这当中,大医院的医生加入是非常必要的。”
 
不过,张黔认为,慢病管理虽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做,但不是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医生做。“医生主要起病情评估的作用,医生和全科医生一起定方案,由全科医生指导健康管理师做具体的落地,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个长期的慢病管理服务落地下来。”在她看来,慢病管理将诞生产业的新形态,就是新的健康管理团队。“他们是医生的助手,是患者健康的执行者,不需要是大医院的博士、教授,但是他们要能把医生的一些管理和执行方案有效地在患者身边落地。”
 
她说,这种模式和互联网的免费模式有很大区别,慢病管理需要有专业的指导,每个专项服务都应该能够被定价。“我认为,大健康产业一个很强的支撑方应该是商业保险,但在慢病这块,如何设计适合慢病人群、带病人群的保险,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张黔说,未来,慢病管理应该用管理把风险降下来,让保险公司愿意做与其相关的保险产品,从而实现管理和保险结合,解决慢病的支付问题。

相关文章>

阅读排行

学习

文摘

会计 金融 风险 战略 技术

CopyRight © 2004-2024 CFO.CN 中国CFO网 版权所有 中国·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