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CFO网!

全球金融领域三大黄金证书: CFA  FRM  CQF

logo

主页 > 新闻 > 评论 >

诺基亚轻装归来,还能回天吗?

2015-07-16 中国财务总监网
 

  事件

  虽然如今的手机市场上,声名显赫的是苹果、三星、小米、华为,但诺基亚始终是人们不会忘记的一个名字。而最近,因为两个决定,诺基亚这个名字又再度引起了公众的广泛注意,其中一个决定来自收购了诺基亚手机业务部门的微软,7月8日,微软现任CEO纳德拉宣布该公司将对旗下手机业务进行根本性重组,最多将裁员7800人,将计入约76亿美元与收购诺基亚相关资产有关的减损费用;而仅仅几天后,诺基亚总裁拉吉夫·苏立就表示,一旦与微软的禁业协议在2016年到期,将立马重返智能手机市场——这一退一进的选择,是否会意味着本来已经战火燎天的手机江湖将会掀起新的波澜呢?

  微软强调“不放弃” 但胜算不高

  在业界看来,纳德拉此次宣布对手机业务进行“根本性重组”实际上就代表着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的根本性失败。2013年9月,微软和诺基亚正式达成合议,微软以54.4亿欧元(约合72亿美元)现金收购诺基亚设备及服务业务部门,并获得诺基亚专利及地图服务授权——这曾经被认为是手机业界的一件惊天大事,虽然当时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因为苹果、三星的轮番打压已经跌到了5%以下,但是诺基亚在全球范围内累积经年的渠道和品牌优势,已经手中掌握的众多手机相关的基本专利,仍然被认为会给微软在手机市场上全面发力提供有效的支撑。

  但两年多的残酷现实告诉我们,这场豪赌微软输得很彻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Windows Phone在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市场份额已经降到了2.23%,实在是有些惨不忍睹。也恐怕正是因此,纳德拉才最终下定决心“壮士断腕”,不惜亏本也要将手机部门推到重建。不过和业界在获知纳德拉决定后普遍认为微软将会彻底退出手机市场的想法不同,在近日举行的WPC(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微软Windows Phone部门副总裁Terry Myerson不仅重申了不会放弃手机业务,而且还表示会在不远的将来发布几款搭载Windows 10平台的高端Lumia机型。

  可问题是,即使是微软“不放弃”,如今的手机江湖也是没那么好混的。“不要说微软了,就连三星这个全球市场的老大都在陷入困境之中,不仅多款旗舰产品的销量未能达到预期,在中国等重要市场更是遭遇到国产厂商的强力阻击,出现了市场份额快速下滑的状况。”战国策分析师杨群表示,在软硬件生态的建设方面,微软的Windows Phone系统和苹果iOS、谷歌的Android的差距实在太大,这并非简单的砸钱就能够解决的,而在硬件销售方面,不具备性价比优势的微软在目前手机市场日趋饱和,新兴市场成为主要增长力量的情况下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和中国手机厂商比拼性价比,所以即使不放弃,未来也很难有胜算。

  诺基亚将“杀回来” 赢面也不大

  微软看来有些回天乏力,那么正在重新准备杀回来的诺基亚又是否有机会呢?根据微软和诺基亚签署的相关协议,诺基亚最快也要等到2016年第四季度才能重新使用诺基亚的品牌开展手机业务,而根据诺基亚在官网方面的声明显示,其重返手机市场的“正确方式”将会是通过品牌授权方式进行。

  何谓品牌授权,其实这两年诺基亚已经进行过一些尝试,其去年推出了一款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N1,就是由富士康负责设计、生产和销售,但使用的是诺基亚品牌。“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贴牌,这样诺基亚就可以轻装上阵,减少不必要的研发和销售投入,降低自身的风险。”杨群表示,目前在国内销售的飞利浦手机就是品牌授权的典型案例,其产品都是国内的桑菲电子操盘,并没有飞利浦的研发团队操作,但使用的却是飞利浦的品牌。而据杨群分析,未来诺基亚仍然有可能选择和富士康合作,并且采用主流的Android系统重返智能手机市场。据记者了解,其实在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之前,诺基亚就曾经和国内厂商比亚迪合作研发了多款Android手机,并且在微软收购后还以Nokia X的子品牌推出过市场,只不过此举后来被微软叫停。

  但即使诺基亚想好了“轻装上阵”的法子,但并不代表着其回归之路将会好走。“对于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年轻消费者而言,诺基亚品牌已经是过去式了,并没有那么强的影响力,如何让市场重新对这个品牌产生兴趣,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杨群表示,今年在联想的推动下,曾经一度退出中国市场的摩托罗拉品牌就重新回归了,但市场反响却并没有那么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品牌影响力已经减退,无法在目前国产手机厂商用性价比主导的市场环境下维系昔日的品牌高溢价,同样的问题也很有可能出现在诺基亚身上。

  南方日报记者 程鹏

相关文章>

阅读排行

学习

文摘

会计 金融 风险 战略 技术

CopyRight © 2004-2024 CFO.CN 中国CFO网 版权所有 中国·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