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凝聚的力量——《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面世的台前幕后
中国管理会计正以崭新的姿态改变传统会计世界,重构未来会计格局。
而实现这一进程的里程碑事件就是近日《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的正式发布。
这是一份承载着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的指导性文件。
它的出炉,回应了我国会计界对管理会计的期待和关切。因为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正是推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之一。
这份文件出台的背后注定伴随着很多与之相关的关键词,比如“明确的目标”、“重要的措施”以及“里程碑式的意义”等。而这些“关键词”,正是财政部凝聚社会各方力量的结果。
在《指导意见》从酝酿到发布的整个过程中,财政部坚持广泛性、代表性的原则,将各方力量融合在了一起。无论是运用管理会计工具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抑或是研究管理会计的学者,又或是有关会计团体、提供管理会计咨询服务的会计服务机构,他们都在财政部的组织下积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管理会计为何走上“前台”
中国经济正在爬坡过坎,谋求转型升级,而这些,无疑都要求企业和单位全面提高效益和经济绩效,要求各部门大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效能。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给出的应对策略之一就是发展管理会计。
大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必须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这就是中国当前面临的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增速减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的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等因素,使我国进入只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全国有828.7万个各类企业法人单位,有96.5万个行政事业单位,还有一大批小微企业和民间非营利组织,这些企业和单位的基础核算、管理升级、效益提高都离不开会计工作。
然而,我国传统会计工作考虑外部投资者、社会公众和外部审计较多,而对服务单位内部管理考虑不够。粗放式管理、粗放式核算,使得一些企业和单位的会计工作多年来停留在记账、报账层面原地踏步。
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的方向就是发展管理会计。
楼继伟认为,如果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在于推动经济转型,那么,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的重点就在于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
这是因为,管理会计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其将传统财务会计单纯核算的职能扩展为解析过去、控制现在与筹划未来的有机结合。
也正是考虑到管理会计对于促进单位管理水平提升以及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楼继伟在2013年上任伊始,就作出切实发展管理会计工作的指示。
其实,管理会计并不是新鲜概念。早在20世纪初,管理会计就已在世界上萌芽。当时,随着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强烈地意识到,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内部管理。随后,管理会计不断发展完善,并逐步被引入中国。
但总体来看,我国探索管理会计的过程缺乏引导,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不成体系。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分歧到实践中管理会计工具选择和使用的不协调,到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脚步缓慢,再到管理会计人才的匮乏,凡此种种,都亟需制定一套顶层设计支持政策,来打破当前我国管理会计在运用过程中不成体系的问题。
是时候开始从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来推动我国管理会计建设和运用了。
而且,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管理会计更凸显出重要性。财政部部长助理余蔚平曾表示,通过强化管理会计应用,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管理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进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通过运用管理会计,有助于关注和重视政府管理中不同环节、不同岗位之间的相互衔接,加强规则制定、流程控制,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有助于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决算分析和评价工作,推动建立与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下,一个从财政部层面搭建中国管理会计体系顶层设计、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工程应时而生,悄然启动。
框架大致形成
2013年6月,从顶层设计出发建立我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迈出了第一步。根据《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按照楼继伟有关切实加强管理会计工作的指示,财政部正式启动了《指导意见》的研究起草工作。
在《指导意见》研究制定的全过程中,财政部十分注重凝聚理论界、实务界等各方力量,听取各方意见,形成广泛共识,确保《指导意见》的科学性。
2013年6月18日和20日,财政部组织召开管理会计座谈会,邀请了来自理论界、实务界、会计团体、会计服务机构共20家单位的专家,就管理会计在国内的推进和发展进行了研讨、座谈。这是社会各界力量首次凝聚在一起,共同探讨《指导意见》的制定。
“大力发展管理会计意义重大,需求迫切,我们希望能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真正做好这项事业。召开两次座谈会,就是想请各方专家共同探讨我国管理会计发展大计。”财政部会计司有关人员回忆说,“会议最终形成的一个共识就是,目前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加快发展管理会计很有必要,亟需从体系出发推动管理会计的运用。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管理会计是项系统工程,财政部应先出台《指导意见》,从理论、指引、人才、信息化、咨询服务等方面入手,统筹规划,全面加强管理会计工作。”在这次座谈会后,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研究《指导意见》的起草制定,财政部会计司会同管理会计理论界、实务界、咨询界的多位专家共同组成工作组来开展工作。
随后,财政部紧锣密鼓地多次召开工作组专题会议,几经讨论,基本确认了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4+1”体系的雏形在此刻已经初步形成。财政部会计司相关负责人在研究了这一基本思路之后,将其总结归纳、明确为《指导意见》中最终确认下来的“4+1”体系。
“参加过这些会议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发展管理会计的春天来到了。”李守武告诉记者。李守武是工作组的成员之一,来自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现任该公司副总经理兼总会计师一职,整齐的发型和衣着彰显着他作为一名财会人员的严谨。李守武介绍,按照工作组的分工,兵装集团负责向工作组提供与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建设相关的研究资料。
中国兵装集团、中国电信、中国化工集团、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北京诺亚舟财务咨询有限公司等深度参与《指导意见》起草的单位也非常重视这项工作。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兵装集团召开的一次座谈会。
为向工作组提交高质量的研究资料,2013年9月17日,中国兵装集团专门召开了管理会计座谈会。会上,来自“官、产、学、研”的各方代表各抒己见,中国兵装集团在总结了各方专家的意见之后,形成了相应的研究资料。2013年9月22日,财政部会计司工作组在汇总整理多方提供的研究资料,广泛征求多方意见,深入分析当今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现实需要以及会计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形成了《指导意见》最初的讨论稿。
在讨论稿形成之后,《指导意见》的完善进程仍未放缓,自2013年9月23日开始一直持续到2013年年末,《指导意见》如经历手术一般经历了5次大的改动。
其中,仅9月23日到9月27日短短4天时间,《指导意见》就经历了2次大规模的完善。这一期间,财政部会计司组织工作组成员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召开了一次专家会,对修改稿开展进一步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10月30日,第四次工作组成员专家研讨会召开,财政部会计司工作组对修改稿进行了逐字逐句的修改和完善。
“这次会议开了3天,是工作组会议时间最长的一次,内容非常丰富。”李守武回忆道,“前两天是针对《指导意见》修改的工作组会议,而第三天则是讨论企业实践经验的专题会议。会议要求参与《指导意见》编写的企业尽快提供企业的实践经验总结材料,这或许是为下一步建立案例库做准备。”“当时我们的工作量非常大。
上午8点多,我们就和所有专家针对《指导意见》的每一条展开讨论。”财政部会计司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讨论结束后,我们回去要立刻总结专家们的意见,并对《指导意见》做出具体的修改,每天基本上都要工作到深夜。然后,我们第二天再将修改好的稿件拿到会议上继续讨论。”也正是在这一次工作组专家研讨会之后,财政部会计司对最初讨论稿的总体框架进行了一次重构,《指导意见》最终的框架大致形成。
一个统一认识和转变思维的过程
在《指导意见》制定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同时也对《指导意见》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财政部除了自身抓紧研究《指导意见》的制定之外,也在主动出击,积极地搜集社会各界对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想法和思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近几年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共同发展,很多人都在以不同的角色来推动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
2013年11月23日,财政部会计司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举办的主题为“管理会计:新理论、新实践、新未来”的管理会计高层研讨会,并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各界对管理会计的想法和对建设管理会计体系的思路。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也举办了类似的论坛,带动了社会各界热议管理会计。
2013年12月,在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上,讨论的热点主要集中于两个问题:其一,当前中国管理会计理论建设究竟将如何体现中国特色;其二,如何建立中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与会专家之一的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傅元略针对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设想。另一位与会专家,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财务系教授王斌则对管理会计的边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如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毛洪涛着重强调,高校必须从本科教育开始,就为学生注入管理会计的基因。而当前,我国高校对会计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管理会计教育,还做得很不充分,集中表现在缺乏专门的管理会计本科专业方向,管理会计相关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够深入、系统。他认为,教育方式的转变亟待加强。
这些来自外界的声音,财政部都听到了,有的已经在《指导意见》中有所体现,有的还在进一步推动的过程中。在总结了各方建议,聆听了各方声音之后,2014年1月,财政部会计司召开了一次部分省市会计处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进一步征求意见。
2014年1月28日,《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发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界纷纷认为,中国管理会计大发展的春天即将到来。
而一种思维上的转变在《征求意见稿》制定的过程中值得关注,那就是对《指导意见》的需求从无到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专家就是现任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的张克慧,她留着短发,相当健谈。“说实话,我原来并不太认同由政府主管部门来牵头搞咱们国家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因为管理会计本身的个性化太强了,通过一个行政命令来统一整个国家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似乎有点不现实,尤其是对比国外来看,国外成熟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都是民间组织在做。”张克慧说。
但在去年11月份参加了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举办的管理会计高层研讨会后,她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考虑到当时业内对管理会计的基本认识还存在一些分歧,这种情况就一定需要一个能够一锤定音的权威部门站出来,加速推动理论体系和基本框架的完善。“在中国,由于民间组织不具有权威性,这最终很可能导致谁也不服谁,使得企业的运用更加混乱。”张克慧言语中透露着对《指导意见》的期待。
另一方面,企业确实也对《指导意见》产生了需求。多家企业都曾对本报表示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出台《指导意见》,因为在探索管理会计运用的过程中,企业对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的探索已经开始遇到一些瓶颈,需要一个完整的构架设计层面的文件来帮助企业站在更高层面上更好地运用管理会计。
对《指导意见》态度转变的最好体现就是业内对《征求意见稿》的认同,其中最核心的是对财政部定位的认同。
有专家对记者表示,财政部在《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中将自身定位成牵头者,这意味着财政部将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凝聚力量共同推动管理会计的体系建设。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财政部通过“加强服务”、“政策支持”等词汇描述的定位非常有利于企业发展。若能在大的问题比如理论框架方面,有一个权威部门来明确,这可以避免应用的混乱。与此同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获得一个很大的施展空间。
里程碑式的亮相
《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激发了社会各界对发展管理会计的极大热情和热切期待,社会各界的力量再次凝聚在一起为最终的《指导意见》建言献策。从学者到普通在校生,从企业总会计师到基层财务工作者,从国内的中介机构到国外的管理会计民间组织,从财政部部内各司局到全国各地的会计处,从每一方到每一个人,他们都在为《指导意见》的正式出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最终,财政部会计司总共收到数百条反馈意见,足见社会各界对《指导意见》的关注程度。据财政部会计司相关工作人员回忆,当时反馈意见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从整体上对《征求意见稿》提出建议;一类是对《征求意见稿》中具体某个部分提出建议,比如对人才培养、理论体系建设等提出一些建议;一类是对下一步如何更好地落实《指导意见》的内容提出一些建议。财政部会计司工作人员逐份逐条地对这些意见进行了整理、归纳、总结、分析,工作量非常大。
从甄别和分析的结果来看,社会各界对《征求意见稿》的主体内容表示了一致的认可和支持,大多数的意见是针对下一步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指导意见》对这些意见进行了分析和吸收,例如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提出的关于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容,就在《指导意见》中有所体现。
事实上,在征求意见过程中以及征求意见截止日之后,财政部会计司仍然孜孜不倦,没有停下继续完善《指导意见》的脚步。今年3月以来,财政部会计司曾赴广州、厦门和江苏等多地调研,进一步听取来自地方会计处、企业、中介机构和行政事业单位等多方意见。随后,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政部会计司召开了一次由各方专家参加的论证会,深入论证所收集的意见中哪些值得吸收、哪些需要摒弃。最终的结果是,大部分的意见都被《指导意见》所采纳。
在今年2月的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和7月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组织的“中国管理会计系列讲座”第一讲上,楼继伟再次强调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并对建立我国管理会计体系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之后,社会各界对《征求意见稿》的热议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财政部会计司相关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也抓紧时间学习楼继伟的相关讲话精神,并将其逐步贯彻到《指导意见》中。
与此同时,财政部会计司于今年5月份再一次召集部分管理会计专家集中办公,结合征求上来的意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对《指导意见》进行完善。此次集中办公的范围较小,财政部会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集中办公选择的专家都是在《指导意见》出台前后最为精干的力量,财政部就是想通过群策群力,力求将《指导意见》的完善工作做到最好。
除了征求国内意见之外,财政部同时比较重视国际交流和合作。今年6月初,财政部会计司专门赴美国与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展开了一次工作座谈,内容主要包括《指导意见》中涉及到的人才培养、理论建设等内容,同时也包括了高校合作的内容。这些信息为下一步逐步搭建管理会计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在《指导意见》最终发布前夕,为精益求精,财政部会计司又在财政部部内相关司局和事业单位征求了意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表示十分认同《征求意见稿》中推动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发展的表述。至此,“4+1”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整体框架正式确定下来。而他们提出的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加入管理会计相关内容的意见,在最终发布的《指导意见》中也得到了体现。
而关于人才培养方式的有关考试认证内容在此次《指导意见》中没有体现,但财政部在《指导意见》的起草说明中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另外,对于此前《征求意见稿》发布后收集到的落实《指导意见》的建议,财政部会计司表示,已经对相关意见进行了研究,将切实履行好牵头和服务两个角色。
事实上,《指导意见》中的部分内容已经开始实施。今年3月20日,财政部面向社会公开选聘管理会计咨询专家;7月21日,财政部首届管理会计咨询专家名单出炉,指引体系中涉及的管理会计专家咨询机制已经建立。
与此同时,财政部会计司也在为下一步尽快落实《指导意见》开展先期启动工作,到各地展开调研,多方面收集资料。例如,在今年6月下旬,财政部会计司专门赴海尔集团展开调研工作,主要了解了海尔集团管理会计运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参观了海尔集团的管理会计研究中心。此举将为下一步建立案例库以及接下来逐步进行分类指导收集基本资料。
此外,相关落地配套政策也在进一步落实。为了稳步推动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财政部于2013年9月发布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并在今年10月份发布了首个行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的征求意见稿《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石油石化行业(征求意见稿)》。这一制度的问世既是《指导意见》顶层设计配套制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指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它开启了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在我国会计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对我国财政会计事业发展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