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弊审计与常规性财务审计都属于审计范畴。舞弊审计是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或人员根据授权或委托,对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中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进行的专项审计。常规性财务审计是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或人员根据授权或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并发表意见。在审计独立性、审计主体等方面,舞弊审计与财务审计有着共同之处。但是,二者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具体表现为:
1、审计依据及标准不同
财务审计的审计标准是公认会计准则及审计准则,财务审计人员只关心会计业务中偏离准则的重大差异事项;而舞弊审计师头脑中首先考虑的是行为动机,舞弊机会及控制薄弱环节等理论,并且,在国外舞弊审计有着专门机构或组织制定出的审计标准,如美国“防止财务报表欺诈委员会”制定了有关虚假财务报告审计的报告标准。
2、审计目的及关注点不同
审计目的是指审计所要达到的目标与要求,是审计工作的指南。财务审计的审计目的是保障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及效益,或者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合法性及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所以,常规性财务审计的关注点在于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中的错报或漏报,看到的是已公开的事件、会计业务及各种环境,因此要核实历史数据的准确性、真实可靠性、有效性及有关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寻找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强调必须遵循已建立的业务标准及内控制度,并建议管理当局如何提高效率。而舞弊审计被视为一种发现性的冒险活动。舞弊审计的目的是调查与揭露那些故意歪曲的记录以及非法占有资产的舞弊行为,确定舞弊损失的金额及问题的影响范围,其关注点在于例外、不正常的事项以及潜在的发出危险信号的事项,并倾向于观察研究未公开的或不明显的事件、会计业务及环境。所以,舞弊审计常常会审查与本期会计业务有关的前、后和之外的各环节,而不仅仅局限于过左。
3、对审计重要性原则的认识不同
对财务审计而言,审计过程中所遵循的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而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对审计重要性的评估,可确定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刘舞弊审计而言,无论数额多大的舞弊金额都被认为是重要的。例如,对于资产上亿的大中型企业来说,每年1万元的资产不实只占总资产的万分之一,但这1万元是被某会计人员非法贪污的,如果不及时查处,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那么,今后累积起来的舞弊损失可能将成指数增长。
4、确定审计成本的原则不同
常规性财务审计一般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即审计师或注册会计师在获取审计证据时,要考虑到成本与效益问题。如果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仍不能获取所需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可出具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对舞弊审计而言,必须做到有证有据,不能凭推理去设想与舞弊有关的事项。一旦发现舞弊行为的蛛丝马迹,就要一查到底,即使获取证据的过程会增加舞弊审计的相关成本。
5、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
财务审计人员一般在经过专业学习或通过相关资格考试后就可以开始审计工作,并且严格实施所规定的审计程序等要求,即可减少审计风险及审计责任。而舞弊审计师首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财务审计人员,,在某一专业领域如金融、财政、工商等方面有专长,有着良好的直觉与职业判断能力。只有这样的专业人士才能发现并审查不完整或蓄意篡改的会计资料,才能进行复杂的舞弊审计程序。
6、审计程序及方法不同常规性财务审计的步骤先是制定审计计划,然后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并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方法,一般采用抽样审计法,在采用恰当的方法取证后形成审计工作底稿,最后是审计报告阶段,形成审计意见并出具报告。舞弊审计也有计划阶段,但它处于较后实施的阶段。舞弊审计师在较早的阶段先是进行初步调查,运用一些专门的审计方法,通过对舞弊暴露的分析评估舞弊发生的可能性,然后才有重点地编制审计计划,实施相关审计程序。
7、审计证据的来源和充分性不同
财务审计的证据主要来源于财务报表的会计数据。舞弊审计的证据不仅来源于财务数据,还包括由内部文件审查、公共文件审查和会见当事人等内容组成的非财务数据。财务审计在大多数情况下,审计师依赖于有说服力而并非使人确信的证据。而舞弊审计中审计师应该设法保证自己所做的舞弊结论免受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