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供大于求的市场。”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以下简称“东亚糖业”)财务总监杨志明谈起中国的制糖业时开门见山地表示,“中国糖业经历了一个比较特殊的发展过程,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国内产糖自给率较低。在中国加入WTO之前,中国制糖企业受国际糖业影响较小。糖业开放后国内企业的产能迅速增长,现在每年产糖超过1000万吨,自给率也随之提高。但在中国加入WTO之后,食糖进口更为容易,2012年进口白糖超过350万吨,国内糖业市场整体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国家食糖库存达到新的高点。”
国内糖业上市公司之一——南宁糖业公布的2012年业绩预告显示,南宁糖业预计全年亏损额将达到3.1亿元~3.5亿元;贵糖股份的业绩预告则显示,相比2011年,贵糖股份2012年的盈利出现约89%~97%的下降,预计盈利为300万元~1200万元。整个食糖市场受到走私糖和陈糖的影响,糖市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局面。
行业困局
甘蔗制糖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这两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国,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工业革命之后,欧洲机械化制糖业的兴起,使得国内糖的产量及质量均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因此中国在上世纪初沦为庞大的食糖进口国。1929年食糖进口量达最高峰(7.4亿公斤),价值白银1亿两,居全国进口货物的第二位。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限制洋糖任意进口,保护国内糖业的发展,因此广东及沿海蔗糖业逐步发展,到了上世纪40年代以后取代四川发展为中国新的产糖区,此后一直到1992年的60多年中,广东始终是中国的食糖中心,其历史最高产量是1991~1992年榨季曾达到216.35万吨。但从上世纪70年代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由于广东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程度的差异,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壮大,导致整个蔗糖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致使中国的食糖生产向广西、云南转移,从1992~1993年榨季开始到现在,广西甘蔗种植面积、蔗糖产量一直保持全国第一位。
在中国糖业进行战略格局转移的关键时点上,1993年泰国规模最大、最具声誉的糖业集团——泰国两仪糖业集团在广西投资了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历经近20年的发展,中外合资的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已经是中国最具实力的糖业集团之一,集团总资产由合资时的5.05亿元发展到目前的超过40亿元,2010/2011榨季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2010/2011榨季为当地上交税收10亿元。不仅如此,东亚糖业还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今集团公司所在的蔗区,各种“甘蔗楼”更是随处可见。
目前,东亚糖业下辖广西扶南东亚糖业有限公司、广西驮卢东亚糖业有限公司、广西崇左东亚糖业有限公司、广西宁明东亚糖业有限公司、广西海棠东亚糖业有限公司、广西东亚扶南精糖有限公司、广西东亚精糖有限公司、广西扶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和广西东亚纸业有限公司。东亚糖业集团秉承了泰国两仪糖业50多年来的蔗糖生产和管理经验,结合广西资源优势,已经成为中国制糖行业最具增长活力、持续发展的企业之一。目前东亚糖业集团的制糖深加工生产技术水平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高品质的产品、良好的市场口碑,使东亚糖业集团的市场份额迅速扩张。如今其制糖产品市场份额约占崇左的近50%、广西的14.4%、全国的9%。
但是制糖规模的扩大和累计的品牌优势似乎并不足以抵抗整个行业的困境。甘蔗近年来的收购价格一直在涨,比10年前涨了2倍还多,再加上原材料、人工、每吨近千元的税费,一吨糖的成本接近6000元,而市场上的糖价每吨也就5000多,这意味着仅仅从变动成本的角度来考量,制糖企业每吨就会倒亏几百元,生产的越多也意味着亏得越大。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制糖企业的生产成本已经高于目前的现货价格,制糖业出现亏损已成定局。因为2012/13榨季,出于保障糖农的种植积极性和经济利益等因素考虑,各食糖产区政府出台了甘蔗收购指导价格。按照已经公布的指导价格估算,目前国内制糖企业的生产成本处于5500元~6000元/吨区间,而这已高于市场糖价,出现了严重的产销倒挂,很多制糖企业在高生产成本的压力下,已经无法承受,一些中小制糖企业已经亏损严重。
对此杨志明坦言,“和很多制造型企业一样,中国的制糖企业也面临一个重大的历史性变革时期。大部分制糖企业跟中国众多的传统制造业一样,以前的竞争优势主要是成本优势,但是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环保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加上人民币不断地升值,使得传统制造业已经逐渐丧失了固有形态下的成本优势。”
中国糖业的困局事实上不仅仅是价格方面的原因,现在国际糖业已对国内制糖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并有越来越严重之势。而国内糖业的矛盾更加在于按糖农愿意继续种植的价格收购糖料,制糖企业生产的食糖价格市场接受不了;按制糖企业以生产食糖市场能接受的价格来收购糖料,糖农不愿继续种植糖料。杨志明认为,如果各方不齐心协力对中国糖业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中国糖业重蹈当年大豆产业的覆辙将不可避免。
生态出路
就目前的结构性产业要素而言,处于成本倒挂和进口糖双重压制之下的制糖企业来说,是否还有其他出路?
“甘蔗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作物,它除了能生产糖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用途。在很多企业纠结于提高的产品品质和降低成本如何平衡时,我们更放眼于‘糖’之外的东西,比如甘蔗制糖剩下的蔗渣是很好的环保生物发电原料,我们就用自己的生物发电厂来用甘蔗发电,不仅环保,还能带来一定的额外收入。”杨志明觉得“功夫在事外”很可能是一条能走通的路。
在立足制糖主业的同时,近年来东亚糖业集团还致力于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先后引进了造纸、酵母、精制糖、生物质(蔗渣)发电、生物肥等综合循环利用项目。东亚糖业集团深谙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模式是当今蔗糖生产的发展趋势。2004年东亚糖业集团在崇左投资建设了年产9.5万吨的文化纸项目,2008年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该项目利用东亚旗下合资糖厂丰富的蔗渣资源,采用国际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文化用纸。2007年东亚糖业集团与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等合资成立了安琪酵母(崇左)有限公司,建设全国最大的年产3.5万吨高活性干酵母生产线。2010年东亚糖业集团又建起了国内第一家利用生物质蔗渣作为燃料的公共电厂——广西扶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30MW 生物质能(蔗渣)发电项目,每年能向公共电网供应1.3亿度电。
2010年东亚糖业集团与广西农丰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广西丰岭肥业有限公司,年产复混肥料、生物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10万吨。2012年,东亚糖业集团下属的广西崇左东亚糖业有限公司斥资20亿元,拟在崇左市工业区新区建设占地面积1400多亩的糖业循环经济综合利用项目。采用国内外先进、节能、低耗、环保、清洁型设备,将一步法技术改成二步法生产精制糖,日榨能力由1.5万吨提升至2万吨,同时建设生物质发电厂或集中供电供热的热电中心,后续经调研后还将新建木糖醇加工厂或阿拉伯糖加工厂。
对于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模式所蕴含的价值创造空间,杨志明很有信心,这并不是因为过于乐观地估计了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模式,而是这种模式在国外早已有了良好的发展,“国外的制糖企业在甘蔗的循环利用方面已经有了很多有效的尝试,比如近期东亚糖业的母公司——泰国两仪公司已经从制糖的副产品中提炼出可以用于做可降解购物袋的原料,可作为塑料的代替品广泛使用。这些食糖以外周边产业的开发意味着企业不必在已经供大于求的市场上苦苦挣扎,而是可以通过更多的手段获取利益,弥补糖业本身的成本增加。”
此外生态型循环发展模式的重点是“生态”,事实上做好环保是东亚糖业集团对社会负责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东亚糖业集团从多种思路来做好环保工作,一是发展糖业循环经济,将传统的废弃物充分利用,使原料高效和循环利用,从根本上降低废物排放。二是引进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如率先引进真空无滤布吸滤机、新型喷射冷凝器等国内外先进设备,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在集团各厂投资建设先进的污水末端处理系统,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集中氧化处理;扶南生物能源电厂率先使用除尘效果达99.9%的布袋除尘器;并通过加强管理,减少排放量,提高了外排水和烟气等各项指标的排放标准。三是利用生物质能源替代燃煤发电,减少二氧化碳和硫等污染物的排放。东亚糖业集团很早就停产了具有较强赢利能力但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酒精生产线。为了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的污染排放,东亚糖业集团投资3亿元,建设生物质能(蔗渣)发电项目,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
多年来,东亚糖业集团直接投入环保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3亿元,各厂排放指标均已优于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当然始终寻求主业生机的杨志明同时表示,除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之外,最重要的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源头生机
毕竟对于一个制糖企业来说,所有的资源循环也要围绕“制糖”主业来运营。在杨志明看来,想要彻底走出行业低迷的“寒冬”,还要从制糖的原材料抓起。长期以来广西当地甘蔗种植品种老化、混杂,新的优良品种引进、示范推广步伐不快,优良品种不多。甘蔗种植品种固定化,且种植比例较大,使得单产和质量双双降低,种蔗效益随之下滑。同时还普遍存在品种结构不够合理的现象,早熟品种少,中熟品种占比例过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早期开榨生产和科学砍运调配。
杨志明解释道,“我们的产品虽然叫‘白糖’,但是这个白糖跟普通消费者在超市里买到的白糖是不一样的。作为食品的和原料的白糖并不如日常超市的精炼糖品质好,但是由于其他食品加工企业需求量巨大,所以‘白糖’一直是制糖企业的主要产品,对于制糖企业的产品竞争也主要在‘白糖’的品质上。如何能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提高‘白糖’的品质,是我们企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现在我们另一个加强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手段是:协助种植甘蔗的农民提高甘蔗的含糖量,这种从种植源头就入手的策略,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成本问题。实际上这是个战略成本管理的话题。”
事实上,包括甘蔗品种的研发到害虫防治,东亚糖业几乎是在整个甘蔗的种植环节上全面扶持,从农民种植甘蔗的初期就开始帮助农民垫付肥料、种子、农机等费用,“甘蔗收割的同时,我们就会跟农户协商好来年的种植计划,我们的工厂全年从事白糖从压榨到产出的生产过程大概也就是150天,剩下的半年时间,我们的工作重点都是在辅助农户的甘蔗种植上,提升甘蔗的产量和质量。”在杨志明看来,这也是现代财务越来越强调事前管理这一理念在公司运营体系的具体应用。
尽管有了从种植开始的严密控制,但国内仍然带有一定程度的计划经济色彩的行业特点仍然给杨志明在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上带来了相应的挑战。“由于白糖以前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属于国家调控的产品,因此在广西的甘蔗主产地,政府已经将地区划分好了,已经调配好哪些区域的甘蔗产量分配给哪些糖厂。但是由于这些区域的划分会发生变动,我们依然要面对甘蔗收不上来的风险。尤其是我们从甘蔗种植开始,就以预付款的形式帮助农民买了化肥、种子、农机等,但是如果到后期甘蔗收不上来,我们前期的这些预付款也就只能是亏损了。在控制这种风险上,我们往往很被动,只能对一些有争议的地区采取尽量前期少投入的方法。其实这些都属于短期风险,一个榨期之内就可以解决的,对我们这样的企业来说,更大的风险来自于长期投资的风险,新建一个糖厂的投资很大,在价格倒挂的行业压力下,我们更需要对糖厂所在片区有很好的规划和了解才行,对产能、布局等都需要详细的测算,对此财务一定要前移到事前的位置上。”
投行出身的杨志明始终把风险控制和人才培养作为自己扮演好CFO角色的两大支点,“只要战略对头,再有足够的耐心,眼前的困难都只是暂时的,整体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才是国内糖业巨头走出行业低谷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