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上海一家大型券商投行老总指出,今年IPO很热闹,券商自查也热闹。他表示,今年以来公司增加自查环节,内核提问也比以前更多。
7月26日晚间,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李纲、上交所总经理黄红元、证券业协会会长陈共炎在央视就直接融资等问题接受采访。其中,黄红元指出,IPO会考虑市场总的发展情况,一定是一种常态化的均衡。
伴随着IPO常态化的持续,发审从严的趋势也正在日渐清晰。
7月24-25日,全国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年中监管工作座谈会提出,将切实加大发行质量审核力度,保持首次公开发行的常态化。
7月25日晚间,证监会发布发审委员80人候选名单,职务与资历多为“顶配”,或将成为有史以来的豪华阵容,对发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专业保证。
从严趋势不仅仅在发审终端体现,在一线监管、投行内核等阶段,都已经渗透,这意味着,资本市场的IPO守门人,正在经历一次全方位的升级。
券商代表首现发审委
7月25日证监会公示发审委委员候选人名单,共有80人。
从候选人组成结构来看,会计师事务所与律师事务所占大头,分别有32位、24位;8名来自高校;6名来自券商;基金公司与保险资管各4位;资产评估机构2位。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也是券商代表首次亮相IPO发审委。“在我看来,监管层终于重视券商的呼吁。证券公司作为IPO市场中重要的参与方,但过去在发审委一直没有机会出现。”7月26日,北京一名保代表示。
对于此次候选人名单阵容,不少人士表示候选人无论从职务还是资历,都堪称“顶配”。
7月26日,南方一名资本市场律师告诉记者,其律所一名合伙人入围本次发审委候选名单。他介绍称,该合伙人IPO项目数量在其律所常年排在第一位,是律所的IPO实力担当,拥有丰富的经验,专业能力较强。
除了会计师和律师绝大多数为合伙人级别外,券商与基金公司代表大多为“董事长”,这样的豪华阵容在发审委历史上亦是首见。
以第11届-15届发审委员资历为例,基金公司代表的职务多为“投资总监”或“副总裁”,或“总裁助理”。
有市场人士认为,董事长能着重体现中介机构对发审工作的重视。但这也引发业内人士的隐忧,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亦对董事长的业务能力表示存疑。7月26日,一家中型券商人士则谈到,关键要看业务能力与工作经历挂钩,有的董事长并非内部提拔,券商工作经验较短;有的走“从政”路线,不一定有较强业务能力。
一线监管马不停蹄
发审制度的改革是监管层落实全面监管、从严监管的重要步骤。而今年以来,发审委的审核尺度一直保持高压态势。
尽管今年审核速度加快,上会企业较多,但否决率也相应提高,这意味着发审委并未放宽审核标准。根据wind统计,截至7月26日,今年上半年的否决项目比例为13.75%,去年同期则只有6.09%。其中6月份的否决比例最高,高达23.81%,否决家次共有10家。
7月26日,深圳一家中型券商投行老总表示,从近两年情况来看,否决率比去年提升,这说明审核标准也在提高。监管层在上市入口处把关,严格把握上市公司质量,不少企业还未上会就已经被劝退。
7月26日,华南一家大型投行人士亦谈到,目前IPO审核要求非常严格,“监管层提出的问题非常细致,比定增项目的审核要求还要严格。”
同时,IPO现场检查亦马不停蹄进行。
截至7月20日,根据证监会数据显示,正常审核的排队项目共有619家,其中参与现场检查或者抽查的家数共有284家,占比达45.88%。
“今年以来投行迎来大量的现场检查,现场检查与自查是目前投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前述华南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监管层明确表示,将会继续按照依法监管、全面监管、从严监管的工作要求,严把上市公司入口关,坚持问题导向,完善IPO现场检查等工作机制,依法严格审核、严格监管,督促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归位尽责,防止企业带病上市。
投行内核举足轻重
IPO守门人中,中介机构亦是重要角色之一。今年以来受监管层要求,“内核”一改过去弱势地位,在投行架构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
7月26日,上海一家大型券商投行老总笑道,今年IPO很热闹,但自查也热闹。他表示,今年以来公司增加自查环节,内核提问也比以前更多。
7月26日,上海一家中型券商内核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内核部门压力最大。“一边是监管层的要求,另一边是业务部门同事的施压;同时工作量也比以往大大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层不仅对项目质量提出要求,亦强调投行风控的有效性,要把投行业务纳入公司整体风控体系。
在去年年底,证监会通报了投行类业务专项检查,并开出一批罚单。对新时代、国信、国泰君安、中泰和东莞证券等5家证券公司分别采取责令限期改正,同时增加内部合规检查次数并提交合规检查报告、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对其他在投行业务内部控制、执业行为等方面存在一般性问题的证券公司,由派出机构谈话提醒,督促其及时整改。
同年,兴业证券涉欣泰电气欺诈发行,信达证券涉振隆特产IPO造假,均受到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