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上海潘陈张联合会计师事务所经财政部批准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批合伙会计师事务所,也是新中国第一家以合伙人姓氏命名的、由注册会计师个人合伙发起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其中的“潘”就是潘华恭先生。
2014年6月27日,潘华恭在家中接受中国会计视野网“会计口述历史”的采访。
一生源于“立信”
立信毕业生、立信教务处长、立信主任会计师,还是潘序伦先生的学生,因此潘华恭先生在立信内被称为“小潘”,当然随着年岁逐长,如今被称为“潘老师”。
1949年夏天,“小潘”考入立信。“人的一生就是两件事,怎么做人,怎么做事,这两方面我都受教于立信。”
1958年初,“小潘”作为下放干部到上海西郊农村,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年半。“当1959年人民公社成立时,原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遗留问题,如:核算管理尚未能适应,生产小队之间收入分配、社员工分计算及现金、粮柴实物预支等尚待清理结算,这些直接影响到第一次社员年终分红能否按惯例在农历12月23日送灶日实现。”情况紧急,生产大队长找到立信会计毕业生“小潘”。“为兑现承诺,我配合大队会计人员在送灶日前两天两夜连续通宵,整理原始记录、核对每家每户的账目、清理并调整账簿记录,终于在送灶日清晨完成任务,实现了年终分红。”听到农民兄弟说“下放干部好”,“小潘”满心欣慰。“我深深体会到,群众的利益是最大的利益,一旦接手的事情便是一种责任,必须尽力做到,恪守信用是每个会计工作者的准则。”
在日后潘华恭决定独立开创合伙事务所的关键时刻,也是一位老立信人给与了决定性的支持。“95年春节,中注协秘书长丁平准给顾老打电话,说老潘申请独立办合伙所,你怎么看。顾老回复三个字,我支持。”这位顾老就是原上海市财政局局长、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顾树桢,他也是立信的老校长。
税管员潘华恭
上世纪六十年代,当社会主义对私改造基本完成,基层税务工作的重点转向国有企业时,作为杨浦区税务分局工业专管员,潘华恭管理二个大型自行车厂,三个中小型厂,税务常常深入企业,甚至成为其半个员工。
当时,天津产的飞鸽牌是自行车中的老大,上海自行车厂也在产量、品种、质量和成本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就配合企业,运用会计资料,从数字上差距,生产上挖潜力,措施上赶先进,进行对比分析。如在油漆成本对比中,发现有些先进厂,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适当利用一些回收漆,而上海自行车厂全部用新的油漆。因此我对厂领导提出相应建议,并自己参加劳动,清理回收油漆,用行动促进了建议的实施。”凡此种种,税管员潘华恭和他的同事们基本扮演了企业财税咨询的角色。据此,他还以上海自行车厂为例,在1963年的《中国财政》上发表了《一个厂的税利检查》。
“自行车行业,我联系了十年。从门卫开始,到每个车间,基本上的人都认识。有一年他们开总结大会,一定要把我拉到主席台。党委书记和厂长说,‘小潘对我们是有促进的。’”这种超越了工作的友谊一直持续至今,“到现在,我和两个自行车厂的老厂长、总会计师都还有联系。”
税收是国家运转的基础,即便在文革期间也是如此。“我们在税务,到文革中间,它分成两个班子,小班子搞业务。我一直在搞业务,财政收入必须保证,财政收入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证。”
回忆过往的成绩时,他特别强调,“我做的工作,都不是我一个人,都是有同事,有领导,也有学生一起完成的。”
重回立信
1977年起,因复校后教学需要,潘华恭在市财政局下属上海市财经学校从事财政税收专业课教学并主持自学考试工作。立信复校后,潘华恭先参与兼课,后调回母校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任教务处处长。
1990年,潘华恭接任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事业初创,各方因陋就简,管理尚待规范。在副主任陈刚等同事的协助下,按上海市财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潘华恭逐步完善管理、开拓业务、整顿分支机构。
“我去立信的时候,全市有会计师事务所15家,有些所存在着一个个挂靠点,合作执业,分成分配。当时立信有十来个分部,为此我们就做了相应的规范,收回验资业务章,统一核算账户,撤销分部,成立所内业务部,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执业标准。”
1992年,立信成为上海第一家证券资格所。“包括我在内,8个会计师得到了上市公司资格。1993年,当年新批30家上市公司,我们做了14家,占到46%。做上市公司的时候,全所精神振奋,老少通力合作,天南地北日以继夜,工作紧张时晚上通宵达旦。”从1990年到1994年潘华恭离开立信时,全所业务年收入增长了十余倍。
在此期间,立信坚持质量要求,坚持执业原则,从未放松。“1992年5月间,我接到某公司的电话,‘潘老师,你们下午帮我们查查前三年的帐。’为什么,‘明天上午要登报,我们要上市’。我说这怎么做,他跟我说,某某市长已经同意。我说市长同意了,我理解是市长同意你们可以申请上市,并不等于你们全部都符合上市公司资格了。你们这三年帐的审计至少需要一两个星期。他说这个我们等不及了,我们明天上午肯定要见报。实际上,该公司的上市价格已内定,并不需要我们的审计结果。我说,对不起,不能做,我回绝掉了。后来财政局也来调查,我写过一个材料,最后也确有事务所出了审计报告,成功上市。”富有戏剧性的是,该公司上市第二年就重新找到立信。“说明坚持应该坚持的原则,还是会得到人家的尊重。”
潘陈联手勇敢之旅
1993年底,中国第一部《注册会计师法》公布,财政主管部门要求上海等省市试办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经郑重考虑,潘华恭和几位业务骨干决定投身改革,申办试点,“走出一条中国注册会计师自己的路来。”“无限责任,还要爱人和儿子写保证书签字,同意我申报承担无限责任。我们没什么财产,一架钢琴,一台空调,都保证上去了,成立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
新兴行业中的最弱势者,外人很难想象这将是一条怎样艰难的道路。“第一个,要成立报批非常困难。因为申报有一个要求,要原单位对你申报的每一个人做出一个评价。你说,我们几个人要申报合伙事务所,要立信事务所出证明。”而潘华恭作为立信主任会计师兼任立信学校财务处长,这一当初各方默许的安排也成了话柄之一。
“我们最初的队伍有十八个人,包括立信8个证券资格会计师中的4位。这个队伍的出走对立信是很有影响的。幸而上海市高教局的有关领导对此深表理解,施以援手,让我们的团队到高信事务所过渡一年。我挂副主任,单独成立一个业务部。协议上明确,合伙所一批准,我们就离开。”
1995年2月,上海潘陈张联合会计师事务所获批,潘陈张分别为潘华恭、陈刚、张忠宝,其中潘老师和陈刚先生的新老搭档一直没有分开,历经了往后的上海均富潘陈张佳华、京都天华上海分所、致同上海分所,风雨同舟,堪称佳话。
“初期,社会上对私人事务所很不信任,认为我们那么小一个所,没法承担法律责任。我到国资办申请国有资产审计资格,他们主任是以前财政局的老同事,他说老潘,私人事务所怎么审计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则有客户主动登门。“我们社会上又带有一种偏见,认为你们私人的可以放松执业标准。所以郊区经济开发区找我的人不少,我们给你50万资金,一天帮我们验资10家,保证你一个月有一百万收入,这个我们都回绝了。”
在合伙所的发展过程中,内部困难也不少,“一是人员流失,我们1995年2月获批,1996年9月,一个合伙人和7位员工离职,其中注册会计师两位。还有是一场火灾,1996年秋天的大火把事务所烧得只剩铁箱子里的档案。”内忧外困,举步维艰。失火那天,“晚上赶过去,大家都急的不得了的。我进去,哈哈大笑,说:好,我们肯定要发了。实际上我心里也急得很,但是我不能表现出失掉信心。”
事业再艰难,潘华恭和他的同仁都没有放弃诚信。“事务所成立十年,执业3400余项,至今未发现任何违纪违规情况,亦无任何法律纠纷。为保证执业质量,我们不以承揽和承办客户的数量与员工收入挂钩,而将其专业胜任能力作为考核员工的主要标准。”
艰难行程也有轻松下车的机会。“1996年,四大中的某所找到我说:潘老师这样吧,我们给你每年多少报酬,有些事情你们不一定管了,实际上就是收购。我跟陈刚就说,我们想探索中国会计师自己的路,所以就回绝了。最后我们跟均富合起来了。”
“他们(均富)有一点好,非常尊重你。来检查我们工作的时候说:你们还达不到我们成员所的要求,但是可以做我们联系所。陈刚跟我就非常高兴的接受了这样一个建议。”至此,潘陈张找到了一条发展之路。以1995年成立作为基数100,2007年的业务量为1240,增长了11倍。至2009年,潘陈张改制更名为京都天华上海分所,现又变更为致同上海分所,正式告别历史舞台。
如今,我国的第一批三家合伙制事务所都已经改制,对此潘老师感到有些遗憾。他说,“合伙事务所,我感到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它这种形式的有效性,现在合伙事务所很少有人申请了,为什么呢?因为合伙人的聚合是比找对象还难,因为它要完全志同道合。我是非常幸运,能碰到陈刚。第二个,合伙事务所的发展,五年六年了,往往是简单再生产,老丁(原中注协秘书长丁平准)说,你们只有国际合作,才能发展壮大。但是国际合作的结果,就是原来合伙所没有了。国外四大也是合伙事务所一点点发展起来,原来都是合伙人的姓氏为命名的,为什么我们做不到?”
采访最后,潘华恭老先生这样总结自己的会计生涯,“人的志气要向上看,人的物质要向下看,志气精神,人家有的比你好得多的,要向上看。物质,人家有的比你差得多的,要向下看。所以我说:我幸运生长在一个好的时代,幸运有一个好的身体,幸运有一个好的家庭,幸运的从事着一个好的职业,幸运有了许多好的合作伙伴,我很满足,非常幸福。”
▎本文转载自中国会计视野,作者曹巧波,再转载请注明原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