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银行业着力降低融资成本
积极支持小微“三农”实体经济发展
事件
今年以来,国务院高度重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明确要求多措并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年内,央行两次定向降准,并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银监会对存贷比计量方法进行调整,要求银行制定具体可行的政策,增加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在一系列政策的激励下,各商业银行纷纷出台多项措施,为企业融资“减负”。
优化信贷投向,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和信贷倾斜,确保“两个不低于”目标的实现。今年以来,银行业通过改变用信方式、降低利率执行水平、延长结息周期、贷款展期等途径,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在贷款利率上,各家银行保持信贷利率的稳定,对部分企业下调贷款利率,持续向实体经济“输血”。
在加大信贷投入的同时,各家银行还以服务收费新规实施为契机,积极减免各种融资费用。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从今年8月1日起,扩大了小微企业免费业务范围,免收小微企业多项融资服务费用;加大对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各类客户的收费减免力度,让利广大企业和客户。经测算,工行、农行、中行、建行4家银行一年让利约370亿元至390亿元。
各家银行还重点加强了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优化管理,加快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审批进度;对内部考核机制进行调整,取消中间业务收入专项考核以及贷款收益率和存贷利差的考核指标;通过下沉信贷审批层级,扩大分支机构对小微企业的业务自主权,切实提高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投放效率。
此外,契合小微企业短、频、急的资金需求特点,银行业还加大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大大提高了小微金融服务的便利和覆盖面。
央行数据显示,在相关部门、金融机构的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下,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在年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截至2014年9月末,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7%,比上年12月份下降0.23个百分点。
同时,信贷结构出现积极变化,对“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继续增强。截至今年9月末,小微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4.55万亿元,同比增长13.5%,比各项贷款增速高0.3个百分点;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为22.92万亿元,同比增长13.7%,增速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0.7个百分点。
点评
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研究总监詹向阳
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力求解决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2014年宏观金融调控贯穿始终的重点。为此,宏观上推出了定向降准、不对称降息等一系列政策,大型商业银行率先响应宏观金融调控的要求,在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信贷投放和金融服务的同时,主动扩大了对小微企业和“三农”客户免费业务范围,为企业融资“减负”,收到良好效果。
值得着重指出的是,要正确看待银行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首先,银行业同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一样都是实体经济的组成部分,银行业也是实业;其次,银行与企业是共生体而不是对立面,两者互为生存、发展条件;再次,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始终是实体经济坚定的支持者和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当前实体经济中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经济新常态的综合反映,是通货紧缩的先兆之一。要根本解决需要进一步改善宏观经济金融调控和宏观调控政策的精准发力,而不能仅限于对商业银行的微观要求和指导。
2、首批民营银行获批筹建
银行业对民资开放迈出实质性步伐
事件
2014年3月银监会批准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7月25日和9月29日,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浙江网商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分别正式获准筹建。12月12日,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获准开业。
首批获准筹建的5家民营银行分别由阿里巴巴、腾讯、百业源等民营资本参与发起并自担风险。纯民资发起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是国家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标志着金融领域对民营资本开放迈出实质性步伐。
与普通银行不同,首批民营银行初步设定了4种经营模式:“小存小贷”(限定存款上限,设定财富下限)模式、“大存小贷”(存款限定下限,贷款限定上限)模式、“公存公贷”(只对法人不对个人)模式、特定区域(限定业务和区域范围)模式,服务当地的小微企业。
5家试点民营银行在发展战略与市场定位方面各有特色,其目标是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效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在填补部分地区金融对小微企业供给不足的同时,也会在同行业中发挥“鲶鱼效应”。
由于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金融监管部门要求试办由纯民资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体现竞争性、永续性、安全性,要尊重规律,试点先行,探索经验,稳步推进。
点评
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研究总监詹向阳
2014年银监会批准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筹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头一回。其政策导向的意义大于这些银行成立的实际意义。
首先,这是对经济主体多元化的适应性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关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指引推动下,经济主体基本实现了多元化。相比之下,在金融领域,公有制金融机构还是主体。经济决定金融,多元化的经济必然呼唤多元化的金融主体和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对民营资本开放银行业是对经济主体多元化需求的迎合和顺应。
其次,对民营资本开放银行业必然要求金融监管的适应性改变。目前,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已不止于新批的这5家民营银行。有数据表明:在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大行中,民间资本的占比为5.29%;在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民间资本的占比为41%;在144家城市商业银行中,民间资本的占比为54%;在农村金融机构(337家农商行、147家农村合作银行、1927家农信社)中,民营资本占比更是达到了90%。如何引导和管理这些进入银行业的民间资本,对金融监管层提出了新的要求。资本的本性是逐利,如果没有及时得力的引导与监管,过分的逐利必然会引发不良资产的高发,导致支付危机。而在金融市场已经高度一体化条件下,个别银行的支付危机可能引发全市场支付链的断裂,从而引发局部甚至全社会的金融振荡。所以,与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相对应的应当是金融监管的及时跟进,既要放得开,更要管得住;既要进得来,还要退得出。
3、《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实施
银行收费进一步规范
事件
2月14日,银监会、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
《办法》将银行服务价格分为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实施分类管理。对于银行客户普遍使用、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银行基础服务,纳入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管理范畴,由主管部门根据商业银行服务成本、服务价格对个人或单位的影响程度、市场竞争状况等制定和调整。
根据新规,自2014年8月1日起,有条件地免收个人客户账户管理费、年费和养老金异地取款手续费,并降低部分收费标准。
国家发改委、银监会还同时公布了《关于印发商业银行服务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目录的通知》,商业银行为银行客户提供的基础金融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管理,包括部分转账汇款、现金汇款、取现和票据等服务项目,具体收费项目和标准按《商业银行服务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目录》执行。
《办法》还细化了对银行服务价格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规定,对突破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规定,未按规定程序制定和调整市场调节价,银行分支机构擅自定价,未按规定进行服务价格信息披露,内部管理不合规等行为,都明确了相关处理的法规依据。
点评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
商业银行服务价格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的实施,将使银行业收费步入“有法可依”的阶段,有利于规范银行业收费行为,使银行的收费和定价机制具有更为详尽的法律基础和依据,增强金融消费者的选择权和话语权,是商业银行价格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有利于实现委托方、银行、消费者的三方共赢。
《办法》的出台将对银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短期来看,金融消费者减免了费用,银行会减少收入,从而对效益产生一定影响。如几大银行减免的相关费用达数百亿元,这种效益转移到了广大客户手中。但从长远看,《办法》在严格规范商业银行收费行为的同时,充分体现商业银行提供服务的有偿性,形成多样化的服务价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能满足银行市场化的需求,有利于银行建立科学的服务价格管理体系,改善商业银行服务质量,提高整体业务水平,并推进银行业费率市场化进程,促进商业银行的市场调节价呈现多元、竞争格局。
《办法》体现的改革理念表明了监管部门对于规范银行收费行为、建立银行业良好竞争秩序的决心,预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商业银行要以价格管理体制的变革为契机,积极落实政策规定,从定价机制、内部管理、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提升,更好地履行经济社会责任。
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应做到:准确把握成本测算、调整和定价,探索建立科学的定价体系,逐步解决定价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促进商业银行收费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落实明码标价,提高信息透明度。不断提升银行服务质量,向品牌化服务发展。以客户为导向,提升服务的附加值,做到服务收费与服务价格的内在统一。开展中间业务金融创新,深化产品价值创造。应稳步扩大中间业务范围,加快由传统的融资中介向财富管理银行的战略转型。
4、整体盈利增长步入下降通道
银行业发展经历最困难一年
事件
今年以来,在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的背景下,银行业来自息差收窄、负债成本大幅上升、收费业务监管从严以及不良贷款加速暴露等多方面的压力有增无减,银行业整体盈利增长步入下降通道。截至2014年9月末,16家上市银行2014年前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的平均增速为9.69%,五大行中4家银行的盈利增速已降至个位数。
2014年银行经营环境和经营压力明显加大。一方面,存款加速流出,负债成本高企,息差改善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存款增长乏力导致贷存比压力凸显,加之实体经济需求疲弱,风险上升,银行贷款投放能力和意愿下降,贷款规模增长普遍放缓。此外,受监管机构清理不规范收费影响,今年银行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增速普遍出现明显收窄,增长乏力。
与此同时,今年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银行不良贷款加速暴露,风险逐步从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蔓延、从产能过剩行业向上下游行业蔓延、从华东及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资产质量形势严峻。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7669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16%,创近年来的新高。
2014年11月21日,央行宣布非对称降息并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区间;11月30日,国务院就《存款保险条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重大举措密集推出,进一步释放了深化金融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的信号,未来对银行产品定价能力、资本管理能力以及信用风险管理能力都将带来更严峻的挑战。
点评
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研究总监詹向阳
2014年银行业整体盈利增长步入下降通道,由连续10年的两位数增长降为个位数,预计明年将有部分银行出现盈利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对银行盈利下滑需要正确解读。首先,这是经营环境急剧变化的结果。第一,2013年以来,利率快速市场化,同时央行多次不对称调息,导致银行业净息差NIM不断收窄,盈利下降。第二,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和PE的发展以及影子银行的渗透,加速了金融脱媒,银行的客户和存贷款业务份额大量流失。第三,监管约束加强,包括最低资本限额、存贷比和高额存款准备金率等,抑制了银行贷款发放能力的释出;而前一时期对企业的过度融资导致银行不良资产上升,进而导致银行贷款意愿下降。贷款的减少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盈利增长乏力。
其次,商业银行未能及时转型是导致其盈利下降的主观原因。总体看,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和盈利模式仍然过分依赖贷款,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以及资本监管强化等新环境下产生的利差收窄、客户流失很不适应,造成盈利增长急速下滑。
再次,商业银行必须加快转型。为适应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和资本监管强化等经营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必须加快转型步伐。而转型的主要路径是稳妥开展综合经营。为此,宏观政策层面必须要进一步开放综合经营限制,为商业银行营造有利于转型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促进商业银行加速转型。
5、颠覆传统模式
银行加速开拓互联网金融业务
事件
2014年,面对互联网金融的风起云涌,从低调观望到积极参与,商业银行奋起直追,进军互联网金融的步伐明显加快。
工行今年加速了互联网金融产品布局,从四个维度建造全新的“e-ICBC”。其旗下的“融e购”、“工银e支付”、“逸贷”等产品今年增长迅猛;即时通信平台也已推出。此外,工行线上收单工具“线上POS”、B2B平台将于年内推出。
农行着力打造“一大平台+四类应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矩阵,并在7月8日上线了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磐云”平台,可提供信贷、理财、网购、支付结算、投融资信息中介等全业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中行重点打造“中银易商”整体品牌,已陆续推出“中银E社区”、“航运在线通”、“惠民金融服务”等网络金融服务。8月,中行在上海推出首家网络金融产品O2O体验店,实现线上线下的打通;12月又推出B2B跨行支付产品,实现了电商平台一点接入中行,支持多家银行企业账户在线支付。
股份制银行与互联网的融合更加紧密。如平安银行今年构建了“橙e网”、“口袋银行”、“橙子银行”、“行E通”、“金橙俱乐部”等面向公司、零售、同业、投行四大客户群体的互联网门户。
此外,银行开始进军P2P,招商银行推出了小企业E家,国开行参与投资设立开鑫贷和金开贷,民生银行推出民生易贷,包商银行推出小马bank,兰州银行推出e融e贷等。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作为从组织架构到营销策略全方位互联网式探索的新型银行运作模式——直销银行应运而生,并在下半年迎来阶梯式的增长。截至11月,共有14家银行的直销银行上线。其中,民生直销银行目前注册用户量已突破120万户,金融资产超230亿元。
点评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
自去年开始,来势汹涌的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发生着多维度的交融与碰撞,热度持续不减。互联网金融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的天然优势,通过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等领域,对传统银行业的“存贷汇”市场形成冲击,改变着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使传统运营模式难以为继,银行业不得不向“躺着赚钱”、养尊处优的日子挥手告别。
互联网金融代表着未来银行业的发展方向,银行业要避免沦为金融业的“恐龙”,就必须主动“触网”,加大在该领域的投入,这种趋势已日渐显现。自今年开始,传统金融机构不再隔岸观火,各家银行纷纷主动出击,马不停蹄地开展与互联网技术的合作,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得如火如荼。传统银行业逐渐认识到互联网在降低银行交易成本、提高客户覆盖率、解决风险控制问题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重视利用互联网工具、渠道、平台和理念创新传统业务,挖掘“长尾”客户,实现在更广阔时间、空间范围上提供低成本、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未来银行要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吸收互联网金融的精华,创新经营发展模式。
银行进军P2P是对互联网金融的绝地反击。目前市场对P2P项目需求较大,银行通过该平台将贷款由线下转移到线上,既能满足那些未能在表内业务获得融资需求的客户,又能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同时,较之民间草根P2P,银行能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筛选,更易被社会大众认可。
直销银行无疑是银行在深刻认识到客户体验重要性后,创新发展模式,转型经营管理机制,应对互联网金融压力的产物,也是银行业在新常态背景下探索转型之路的重要方向。直销银行利用互联网营销渠道,能拉近与客户距离,进一步增强客户粘性,有利于银行业务的长期可持续。虽然目前直销银行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只要银行认真改进服务,更好地迎合客户体验,相信未来直销银行相对于其他互联网金融模式将更加具有竞争力。
6、监管实施存款偏离度考核
遏制银行存款“冲时点”
事件
“存款偏离度”一词最早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是在今年8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中。《指导意见》第六条指出,“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偏离度指标,研究将其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评价体系扣分项,约束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冲时点’行为”。
9月12日,银监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合理分解考评任务,从根源上约束存款“冲时点”行为。银监会首次披露了月末存款偏离度计算公式,并明确要求银行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对于月末存款偏离度超出监管规定的银行,银监会将采取暂停其部分业务或降低其年度监管评级等处罚措施。
存款偏离度考核指标的设立,不仅有利于规范银行经营行为,做好银行流动性管理,更重要的是为货币政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冲时点”行为已经对货币政策的外部环境形成干扰,影响宏观决策判断。对存款偏离度进行监管,有助于熨平季末的流动性波动,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是,由于该规定实质上加大了银行组织存款的难度,从中长期来看,需加快推动银行转型。
点评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长期以来,存款“冲时点”是商业银行基层经营机构应对业绩考核和存贷比监管要求的重要手段。近两年来,存款月末、季末、年末冲高,次月初快速回落的“冲时点”现象更为突出,不但增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也大幅提高了存款业务成本,成为企业融资成本高企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央行、财政部和银监会于9月12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拓展模式进行规范。从《通知》发布后的运行情况来看,相关监管要求起到了良好的政策效果。一方面,通过对银行施以月末存款偏离度不超过3%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银行在月末最后几天拉存款的行为,存款非正常波动的现象大为改观,9月份后金融机构存款时点增长明显回落;另一方面,存款偏离度监管将直接减少商业银行因“冲时点”为存款支付的额外成本,而在利差水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负债成本的降低有利于缓解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
存款偏离度管理配合优化存贷比监管等政策措施,在短期内有助于平抑存款波动,并对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起到正面作用。但长期来看,仍应从取消存贷比监管、推广大额存单发行以及加快资产证券化等方面优化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结构,根本解决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发展对存款过度依赖的问题。
7、国开行住宅金融事业部成立
银行业加大棚改支持力度
事件
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措施,棚改在今年稳定经济增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国务院明确提出2014年计划改造棚户区470万户以上,总体资金投入规模大约在1万亿元左右。
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专门机构,实行单独核算,加大对棚改的支持力度。6月份,国开行住宅金融事业部筹建申请获得银监会批准。7月底,国家开发银行住宅金融事业部正式开业。
国开行住宅金融事业部的业务范围包括:办理纳入全国棚户区改造规划的棚户区改造及相关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贷款业务;在经批准的额度内办理软贷款回收再贷业务,专项用于支持纳入全国棚户区改造规划的棚户区改造及相关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以及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通过发挥开发性金融市场建设、制度建设和融资融智的功能,实现住宅金融业务的集约化、专业化管理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以住宅金融事业部成立为契机,国开行积极发挥开发性金融在支持棚改中的骨干作用。据统计,2014年前三个季度完成棚改项目评审承诺9087亿元,发放贷款2955亿元,支持新增建筑面积3.4亿平方米,惠及棚户区居民291万户。
今年以来,银行业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积极支持符合信贷条件的棚户区改造项目。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加强对重大项目和重点区域的项目信贷投放,加大了对棚户区改造项目、旧城改造项目等的金融服务力度。
点评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
国开行住宅金融事业部的成立,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住房金融领域的重大改革,是银行业积极服务实体经济、积极支持关系国计民生重点领域的有效措施。
一方面,它将为安居工程提供长期稳定的建设资金,有效缓解棚户区改造相关工程建设的资金瓶颈制约;另一方面,可有效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对于我国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困难、健全住房保障和住房供应体系、促进实现住有所居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速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是稳增长、微刺激经济政策的重要表现,也是新一轮稳增长的重要抓手。2013年,党中央就提出了五年1000万户棚户区改造计划,但是资金来源成为回避不了的问题。由于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利润低、风险高、还款周期长,金融机构将资金贷给这些项目的意愿较低。而目前,国开行住宅金融事业部对棚改的支持力度开始凸显。
国开行住宅金融事业部是国家战略的具体落地,借鉴开发性金融的思路,用商业手段去落实棚户区改造地方政府项目,不涉及二级市场。同时,住宅金融事业部的设立与发展应注意总结美国“两房”引发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形成独特、有效和风险可控的模式,明确业务范围,集中力量满足棚改的需要,积极而稳健地构建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避免出现因业务范围太广、资金池期限错配,最后导致尾大不掉给自己带来的大麻烦。
总体看,银行业都应重视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方向,承担社会责任,把支持实体经济与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结合起来,把握好投放力度、节奏和投向,优化信贷投向,积极支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同时,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拓展多种融资模式,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方面的支持,促进银行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
8、银监会调整存贷比计算口径
商业银行流动性约束放宽
事件
6月30日,银监会正式发布《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通知》,宣布从2014年7月1日起,对存贷比计算口径进行调整。
《通知》明确,在近年已实施的存贷比分子扣减支农再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三农”专项金融债对应贷款以及村镇银行使用主发起行存放资金发放的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基础上,再扣除以下三项:一是商业银行发行的剩余期限不少于一年,且债权人无权要求银行提前偿付的其他各类债券所对应的贷款;二是支小再贷款所对应的小微企业贷款;三是商业银行利用国际金融组织或外国政府转贷资金发放的贷款。上述贷款具有明确稳定的资金来源,无需相应的存款资金进行匹配。
此外,调整存贷比分母(存款)计算口径。在现有计算口径基础上增加以下两项:一是银行对企业、个人发行的大额可转让存单;二是外资法人银行吸收的境外母行一年期以上存放净额。
存贷比计算口径调整有助于缓解商业银行存贷比压力,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向“三农”、小微、棚改等项目倾斜的意愿进一步增强,有助于商业银行将更多的信贷资源用于支持实体经济。
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存贷比为64.17%,较年初略有下降。
点评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
75%存贷比监管于1995年在《商业银行法》中确定后,一直作为监管层考核银行资金运用情况、衡量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指标。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多样化、流动性紧张等问题的出现,该指标各方面的诟病日渐凸显,如覆盖面不够、风险敏感性不足、管理僵化、75%的规定压缩很多银行放贷空间等。近两年对改进存贷比监管的呼声越来越高,此次银监会调整存贷比的计算口径,可谓顺势而为,其关注点主要有三:
一是,此次调整未改变75%存贷比硬性规定和基本计算规则,而仅把存款和贷款这两个统计口径作了调整,部分原因是考虑到修改《商业银行法》的成本比较高,进而采取了一种折中式的做法。通过“六减两增”,减少分子项,增加分母项,使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整体降低约2.5个百分点,这对长期受制于存贷比约束的银行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有利于缓解银行存贷比达标压力,也有助于其扩大信贷投放,释放更多流动性。
二是,把对小微企业、“三农”的贷款从存贷比计算口径中剔除,具备“定向宽松”的引导作用,能够刺激商业银行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领域的信贷资金投放意愿,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尤其在当前面临的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背景下,对实现稳增长、调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中的薄弱环节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此次调整幅度整体较为温和,动态效果值得期待。短期看,信贷投放的增加主要向“三农”、小微企业等领域的结构性倾斜,不会出现大规模信贷扩张,“微刺激”效应明显。此外,目前银行对企业、个人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尚未正式发行,将其纳入存款项的统计口径作用效果有限。但从长远来看,这会鼓励银行通过发行大额存单来扩大负债来源,对促进大额存单市场发展、推动银行负债多元化有积极作用。
9、风险加快暴露
银行业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加大
事件
受中国经济“三期叠加”等因素影响,2014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承压。加强金融风险监测、排查和监管协调,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牢牢守住风险底线,成为金融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全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双升”,资产质量呈持续下滑态势。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7669亿元,较上季末增加725亿元,创近年来的新高;不良贷款率1.16%,较上季末上升0.09个百分点。
从行业分布看,除了“两高一剩”、制造业和进出口行业外,资源、贸易和物流等行业的不良贷款有增加趋势;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贷款质量保持稳定,尚处可控范围;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上升显著。从区域分布看,新增不良贷款主要来自于市场经济较活跃、中小企业较密集、外向型程度较高的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整体而言呈现风险逐步从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蔓延、从产能过剩行业向上下游行业蔓延、从风险已经集中显现的华东及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蔓延的态势。
2014年,为了进一步盘活存量信贷和防范金融风险,商业银行持续加大了不良贷款核销和处置的力度。2014年上半年银行业核销坏账达1001亿元,核销率较年初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处置回收不良贷款922亿元。
截至三季度末,银行业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18952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47.15%;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93%,银行业整体风险可控。
点评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2014年,中国GDP增速持续回落,实体经济和企业经营状况不容乐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继续收窄。受此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延续近年来的下行态势,且幅度也有所扩大。虽然商业银行持续加大了不良贷款核销和处置的力度,但不良余额仍较快增长,不良率创近年来的新高。
以小微企业为代表的企业贷款风险是造成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下滑的主因,且今年以来这些风险所涉及的范围也有一定程度的扩大。一方面,不良贷款增长较快的地区逐渐增加。从相关统计数据看,上半年外向型经济比重较大和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不良贷款增长最快,而三季度以来,其他沿海省份的不良贷款增长也开始加快;另一方面,不良贷款涉及行业有所增加,企业规模也出现大型化的趋势。除了“两高一剩”、制造业和进出口行业外,资源、贸易和物流等行业的不良贷款也有增加趋势。随着前期一些大型企业过度多元化投资造成的资金问题不断显现,以及小微企业风险通过担保和产业链传导等方式向上游企业扩散,中型和大型企业经营风险逐渐累积,大额不良贷款事件时有发生。
总体来看,虽然企业不良贷款增长较快,但得益于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贷款质量的稳定,2014年商业银行的风险特征并未出现趋势性变化,资产质量仍处于可控状态。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增速将出现趋势性放缓,而经济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对部分企业的经营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这些因素将对银行业资产质量造成持续性的压力,预计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也将至少维持6个至9个月,但考虑到商业银行盈利状况仍相对较好,有较强的处置和核销不良贷款的能力,未来不良贷款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10、银行争发优先股
补充一级资本再辟新渠道
事件
3月21日,证监会发布《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补充资本可就“强制分红、可累计”另行约定。4月18日,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优先股作为商业银行其他一级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同时,《指导意见》还简化了优先股发行涉及的资本补充、章程修订等行政许可事项,强化了信息披露要求和事中、事后监管,更加注重平衡优先股和普通股两类股东利益,以便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资本结构过于单一、资本补充渠道狭窄等问题,补充资本主要依靠自身利润留存、发行普通股和少量次级债券。随着资本监管标准的提高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张,资本充足率问题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发展的瓶颈。优先股发行拓宽了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有助于优化资本结构,为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和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提供了助力,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健收益。
截至2014年11月,已有9家上市银行公布了发行优先股预案,采取的发行方式均为非公开发行。其中,中国银行于10月15日成功发行3.994亿股境外可换股优先股,集资总额399.4亿元,采用定息6.75%。农行于11月28日完成400亿优先股发行工作,股息率通过询价方式确定为6%。此外,截至11月25日,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的优先股发行计划均获得了证监会的核准,发行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平安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宁波银行也公布了优先股发行计划。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加权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47%,加权平均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47%,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93%。
点评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商业银行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能否通过有效的资本增长保持适度的信贷投放和规模扩张能力是重要的前提之一。近年来,上市银行较为频繁的资本扩充计划导致资本市场对银行筹资行为的接受度相对较低,2014年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有所下降,但以优先股为代表的各种新型融资工具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增长起到了较好的补充作用。得益于外部资本补充渠道的拓宽,全年商业银行在风险加权资产较快增长的同时,商业银行资本净额也同步增长,资本充足率小幅提升,资本实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
自《指导意见》公布以来,多家上市银行实施或公告了优先股发行计划,合计规模已超过4000亿元。优先股的推出对市场和参与各方均意义重大。对资本市场来说,优先股在丰富投资品种的同时,降低了银行大规模直接融资对市场平稳运行的影响和冲击。对商业银行来说,优先股不但拓宽了资本补充渠道,也能起到优化资本结构、提高经营效益和增强抗风险能力的作用。对投资主体来说,优先股为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扩展了各种资本投资银行的途径。
虽然融资模式的创新缓解了资本需求的压力,但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增长仍应继续重视内部资源的积累,并加大业务转型的力度,减少对外部融资的依赖。一方面,应巩固内生资源作为补充资本主要渠道的地位,通过净利润分配后的内部留存和提取超额贷款损失准备等形成,提升内部资本的累积能力;另一方面,应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发展轻资产业务,提高资本效率,实现业务增长由高资本占用向中低资本占用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