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CFO网!

全球金融领域三大黄金证书: CFA  FRM  CQF

logo

主页 > 新闻 > 产业 >

新浪微博月底全站开放支付 打造O2O闭环发展模式

2014-06-06 admin
 

  编者按:昨日,微博商业平台宣布将于本月月底全站开放微博支付。程昱表示,微博支付的全站开放,将不局限于以往具有经营执照的企事业单位认证账号和普通实名认证的个人账号,所有微博注册用户都可以申请接入,届时微博上的个人和企业账号都将具备收款和交易的能力。

  昨日(6月5日),新浪微博商业平台宣布将于本月月底全站开放微博支付,无论是企业商户还是个人账号都能提交申请,审批通过后即可接入微博支付。

  “希望通过支付及其他商业产品的全面开放,打造最高效的社交商务平台,让每一个微博用户都具备向其粉丝和其他用户提供商业服务的能力。”微博商业平台及产品部总经理程昱指出。

  针对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不约而同选择打通线上线下、构建O2O闭环的发展模式,多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O2O具有连接线上线下的天然特征,快捷高效的移动支付方式将有效帮助商家完成O2O闭环,能很好地解决传统行业电子商务化的问题。

  6月底全站开放

  早在今年1月,新浪微博和支付宝联合推出移动支付产品——微博支付,并将其定义为基于支付宝底层服务能力和微博社会化属性的关系型支付工具。自推出以来,微博支付更是邀请多家企业参与测试。

  5月5日,微博商业工具负责人李墨林在2014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上透露,微博支付也将开放功能申请,为更多商户接入微博支付。

  昨日,微博商业平台宣布将于本月月底全站开放微博支付。程昱表示,微博支付的全站开放,将不局限于以往具有经营执照的企事业单位认证账号和普通实名认证的个人账号,所有微博注册用户都可以申请接入,届时微博上的个人和企业账号都将具备收款和交易的能力。

  “以往的微博购买流程中,在支付环节往往需要跳转至第三方网站,这极易打断用户的购买流程,造成用户流失。而选择使用第三方通用型应用,则不能产生有效分享互动,没有完善的售后与服务机制。”程昱指出

  他还进一步指出,对于大量有营销和交易需求的商户,微博支付打通了微博社交商务生态的闭环,帮助其实现微博营销价值最大化。今后,企业和商户在微博上不仅可以发布信息,通过互动打造品牌,还可以直接销售商品。

  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李烨也指出,这样能带给商户一定的便利性,如果微博支付一旦对外开放,作为普通商户闭环就是统一的,用户买东西则不用跳转;同时带动微博商业化的实现,支付场景进一步形成。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互联网金融部助理分析师钱海利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亦指出,互联网企业都希望产品的流量能变成现金流,早先新浪微博收费就没有成功。未来微博支付需要注意避免广告的增加以及微博商户无限制的营销等问题。

  聚焦构建O2O闭环模式

  新浪微博支付自推出之时,就被不少市场人士看做是阿里反击微信支付、争夺移动市场的重要举措。

  “微信拥有电商和用户基础,微博在电商环节相对较弱,但微博用户基础庞大且传播性较优,消费不可能完全依赖线上或者线下渠道,线上线下渠道更加畅通才能促进消费者更多购买,未来O2O布局会更加深入生活。”钱海利指出。

  李烨也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微信私密性和活跃度很高,有平台化的优势,既可以有微信小店,开公众号,也可以有B2C购物开放的入口,形成了比较全面完善的移动互联网生态体系。而微博媒体性会更强些,最近活跃度提升是比较快的,联合支付宝后,有较强的品牌优势和技术背景,这是目前微信支付所欠缺的。

  其实,从目前支付宝以及微信支付的发力点不难看出,二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打通线上线下、构建O2O闭环的发展模式,这也将是未来整个国内移动支付市场的模式。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线下将成为互联网巨头、运营商等多方竞争的核心战场,而伴随着线上市场的逐步成熟,互联网支付企业将聚焦于线下到线上的反向 O2O市场,以期在线下市场中取得突破。

  “便捷的移动支付是O2O商业模式成熟的基础。快捷高效的移动支付方式将有效帮助商家完成O2O闭环;当消费者完成线下支付时,其支付行为所产生的信息流将在闭环回路中传递,有效地将用户消费行为传送至O2O电商,从而完成线上与线下的消费信息核对;同时对大量的消费数据的分析可形成用户习惯有效解析,从而为商家改善消费体验提供有效支撑。在移动支付领域,个人认为,移动互联网支付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和较好的用户体验,市场前景最为广阔,阿里巴巴及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支付优势明显,未来有望强者恒强。”中信证券通信行业分析师陈剑指出。

  艾瑞咨询分析师张向丽亦指出,O2O具有连接线上线下的天然特征,能很好地解决传统行业电子商务化的问题,将成为互联网渗透实体经济的下一个重点。

相关文章>

阅读排行

学习

文摘

会计 金融 风险 战略 技术

CopyRight © 2004-2024 CFO.CN 中国CFO网 版权所有 中国·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