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CFO网!

全球金融领域三大黄金证书: CFA  FRM  CQF

logo

主页 > 金融与资本 > 资本市场 >

利率市场化走向深水区 下一步应筹建存保机制

2013-07-23 admin
 

  千呼万唤始出来,利率市场化的靴子终于落下。7月19日,央行公告称,经国务院批准,自2013年7月20日起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全面放开。

  如果从1996年中国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算起,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历时17年之久。此次贷款利率全面放开之后,各界已形成了一个共识: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容易的部分已经完成,改革正式进入深水区。

  为何本次利率市场化改革没有进一步放开存款利率的浮动范围?被视为最后“惊险一跳”的存款利率市场化,下一步将会采取何种方式推进?与之相配套,中国还需要完善哪些金融基础设施?为此,《第一财经日报》组织了一期圆桌讨论,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利率改革影响几何?

  第一财经日报:当前,中国经济出现增速放缓迹象,商业银行经营压力加大,资产质量亦进入拐点期。在这个时间点,央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用意何在?

  沈建光:作为结构性改革,利率市场化有助于防范影子银行风险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一方面,金融业利用监管空隙进行表内表外资金转换进而获得高额收益,本质上是金融套利,暗含较大风险。在我看来,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宜疏非堵,早前央行坐视银行间利率高企而不为所动被市场解读为规范影子银行风险的重要举动,这样的做法虽有警示作用,但却导致市场预期混乱。

  影子银行风险源头在于地方融资平台及长期资金价格机制扭曲,银行信贷监管严厉导致的银行资金出表,因此,推动利率市场化有助于解决“影子银行”产生的根源性问题。另一方面,加快利率与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以及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廖强:央行在这个时点上出台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举措,恰恰是考虑到了当前的货币条件和信贷条件。最近一段时间,银行贷款利率定价很少有低于基本利率的情况。在现有的信贷条件下,短期之内,贷款利率的放开并不会对银行经营和市场的信贷利率形成冲击。

  林采宜:从央行来说,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出于降低实体经济资金成本的考量。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有影响,但是影响不大。原因在于:其一,商业银行大部分贷款的利率都在基准利率七折以上,银行仍然保有强大的议价能力。其二,商业银行还可以有第二个选择,即不对大企业进一步下调贷款利率,而转向一些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能承受更高的贷款利率。

  日报:如何评估贷款利率的全面放开对整个贷款市场利率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的影响?

  林采宜:此次推进利率市场化,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

  对市场利率的影响方面,不会有太大的下拉。目前整个资金面的供求关系还是比较紧张。商业银行绝大部分贷款利率都是上浮的,当然也不能排除整个资金面进一步宽松以后,市场利率会有所下沉。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除了存款利率之外,银行间市场、大部分贷款利率都已经市场化了,且高于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对银行影响可控,风险不大。在当前这个利率环境下,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影响是最小的。

  廖强:从资产端来讲,银行的贷款定价行为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当然,贷款定价存在一个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博弈行为,这里面有一个心理影响,但这种心理影响不会特别明显。可以预见,下一步,商业银行还将会继续信贷资产组合向中小企业的倾斜。短期之内,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平均回报甚至还有可能上升。

  当然,银行的盈利既取决于资产回报也取决于负债成本。在融资成本意义上,尽管此次改革并没有涉及到负债端,但这一改革举措同样会对银行负债成本形成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银行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预期,促使银行采取更多的前瞻性措施来应对迟早到来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下一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银行对存款利率按照上限来定价。一些融资基础相对不是很强劲的大型商业银行,其存款利率上浮的压力也在增加。尤其重要的是,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产品来吸收存款的做法,会变得更加普遍。在我们看来,绝大部分国内银行的理财产品其实是异化的、市场化定价的存款。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理财产品的余额已接近10 万亿的规模,相当于存款规模的10%左右。换句话说,已经有10%左右的银行存款市场化定价了。这样一个局面,会导致银行的实际负债成本上行。当然,大部分理财产品是表外的,所以在会计意义上来说,理财产品的高成本可能不会反映在银行的负债成本上。

  沈建光:从短期来看,由于早前贷款利率下限为七折,但实际上能拿到这一折扣的企业几乎没有,因此央行取消贷款下限,短期来看对银行盈利与企业负担的影响都不大,关键意义在于长期,即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动。

相关文章>

阅读排行

学习

文摘

会计 金融 风险 战略 技术

CopyRight © 2004-2024 CFO.CN 中国CFO网 版权所有 中国·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