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CFO网!

全球金融领域三大黄金证书: CFA  FRM  CQF

logo

主页 > 金融与资本 > 资本市场 >

利率改革期待存款放开"最后一跳"

2013-07-22 admin
 

  既在预料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利率市场化改革再向前迈进一大步。此次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被广泛认为是新一届政府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一个重要声明。

  7月19日晚间,人民银行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取消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2.3倍的上限,由农村信用社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对客户的贷款利率。

  从2013年年初开始,各界对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可谓充满期待。今年五六月间,央行通过多种渠道表达过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想法,国务院层面亦多次“点题”。这种大背景之下,人民银行宣布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市场已经有充足的预期。

  所谓意料之外是这次利率市场化改革并未触及最为根本的存款利率的改革。相对贷款端,存款端的改革更为市场所关注,此前各界曾广泛预期,央行将进一步放开存款利率浮动范围;推出CD(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措施,推进存款端利率市场化。

  “温柔一刀”

  在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看来,这次改革的核心是两点:一是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影响,二是它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容易的部分已经完成,改革正式进入深水区。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谓历经有年。早在1996年6月,中国就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这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具有开创意义的一步。屈指算来,截至目前,此项改革已经历时17年。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总结认为,这期间,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关键的有两步。

  第一步是2004年,人民银行放开存款利率的下限管理;放开除城乡信用社以外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限管理,允许贷款利率下浮至基准利率的0.9倍。这一步改革最大的亮点是允许贷款利率下浮。

  第二步则是2012年的两次利率调整,即扩大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而上周五,央行宣布完全放开贷款利率,则被认为是继上述两步之后,至关重要的一步:从此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将全面取消管制。

  在解释政策目标时,央行有关负责人称,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贷款利率取消管制,一方面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将促使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有利于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也为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留出更大的空间,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一季度以来,加权贷款利率呈现下行趋势,放开管制后,不少大中型企业拥有一定的议价能力,有助于推动贷款利率下行。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会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降,继而影响整体经济层面。央行选择这个时机,更多是出于“稳增长”考虑。

  央行公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3月,一般贷款中执行下浮、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分别为11.44%和23.79%;而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64.77%,比年初上升5.03个百分点。

  “央行对商业银行的‘温柔一刀’。”在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看来,贷款利率下限取消,象征重于实际。一季度银行约90%的贷款仍执行基准及以上利率,且存款利率并未放开。看来要分步走,但最后一步才是惊险一跃。

  “这两年资金成本如此昂贵,几乎很少见到下浮30%的贷款。可以说,贷款利率实际上已经市场化了。”一位云南国有大行人士称,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贷款利率的放开对银行影响较小。

  此外,考虑到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此次改革未对现行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作出调整,其利率下限仍保持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不变。

  警惕叠加效应

  早在去年底,交通银行副行长寿梅生曾公开表示过,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全部放开以后,预计银行存贷利差至少有一百个基点的下降空间。

  目前,在多年利率管制的环境里,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依赖利息收入,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占比高达八成以上。如果存贷利差急剧缩小,将对这些银行造成严重的冲击。

  “利率市场化意味着息差收窄,银行盈利能力下降。”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在接受采访时还称,需要注意的是,利率市场化与经济下行有可能发生叠加效应,使银行难以平衡利润与风险的压力,控制不好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今年一季度的情况看,经济下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已经初步显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指标上:利润增速和不良贷款率。一季度,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约为13%,远低于前几年30%左右的增速;并且大部分上市银行不良贷款规模上升。

  “迟早要来的,实现利率市场化‘软着陆’,需要银行加快转型。”一位地方监管机构人士建议,银行应该加快转型,扩大非信贷资产和非贷款利差收益。通过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转型,来对冲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

  针对此次贷款利率的放开,央行亦强调,金融机构要积极适应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定价方式,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结合期限、信用等风险因素合理确定贷款利率。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看来,从中长期角度看,利率市场化会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从目前的同质化商业模式转向差异化定位,大型银行需要更多关注综合发挥多种金融工具为大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而中小银行则需要转向更为清晰的、有相对定价能力的小微企业。

  “利率市场化将加速商业银行的分化,同质化竞争或将有所减弱。”一位银行业研究人士称,今后将出现一批零售银行、中小企业银行、资金交易银行、社区银行等特色银行,也将出现一批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农信社、村镇银行等。

  存款放开“惊险一跳”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改革没有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与贷款利率“去管制”的突飞猛进相比,存款端的管制仍大量存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上浮空间仅为10%。

  在解释没有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时,央行有关负责人称,主要考虑是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更为深远,所要求的条件也相对更高。

  “2003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尚未完全到位,同时存款保险制度、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等配套机制也正在逐步建立过程中。”央行有关负责人称,为此,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一般而言,一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普遍会出现金融机构大量倒闭的现象,而这种倒闭又必将危害到储户的利益。这种情况下,存款保险制度就显得十分必要。

  人民银行研究局原局长张健华在其撰写的《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一书中就称,各国往往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或者改革进展的过程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目前正处于加速推进的阶段。

  5月下旬,国务院同意并转发了发改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就明确提出,推进制定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经营失败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形成有效的风险处置和市场退出机制。

  一方面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亦通过其他负债产品定价市场化,为存款的放开“预热”。

  央行有关负责人就称,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优化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立健全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机制,逐步扩大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

  具体而言,CD被认为是很有可能推出的此类负债产品。

  “利率市场化应该将引入CD作为突破口。”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引入CD的好处在于,CD作为利率可以自由浮动的银行融资工具,可以提高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但又不至于全面冲击存款成本和挤压银行利差。

  在马骏看来,目前理财产品受到更严格监管的情况下,大量存款正在寻找非银行渠道投资以获得较高收益,引入CD可以起到稳定存款的作用,避免存款过度流失,同时降低银行负债的波动性。

相关文章>

阅读排行

学习

文摘

会计 金融 风险 战略 技术

CopyRight © 2004-2024 CFO.CN 中国CFO网 版权所有 中国·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