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外企撤离潮”
高顿:近两年来,由于中国土地、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一些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遇到了瓶颈,甚至有不少外企选择撤离中国,形成了所谓的“外企撤离潮”。对此,您如何看待?您认为外企在中国还有“未来”吗?什么样的外企在下一轮以消费为驱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会继续领航?
陆婷婷:在我看来,“外企撤离潮”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在经历了几十年的人口红利和原始积累后,必然要从“低端制造密集型”转型为“高端制造或技术密集型”,这样才有更多发展的机会。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会永远停留在原地。我们今天经历的外企撤离潮,正是30年前欧美国家所经历的,其实,外企撤离不仅会去成本洼地的东南亚,也有一部分回流欧美、日本等资金来源国。
资本选择去成本更低的地方建立制造中心,虽然这可能会给中国的制造也带来一些挑战,甚至对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有所影响,但这是一种必然,我想,很多人都是理解这种必然的。但是,光有理解肯定还远远不够,我们更加关注的是中国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比如,我们有哪些技术能够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我们有哪些高端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在何处?这些都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其实,无论是选择撤离中国,还是继续留守中国,我相信,只有能够把握住发展方向的外企,才能在中国有“未来”。
我觉得,无论是哪个行业的外企,都要有足够的灵活度去贴近市场需求,做到快速地响应,并且立足于当地优势资源,如此才能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保持生命力。曾经很多跨国外企,把研发中心设在美国或者欧洲,投资中心设在新加坡或香港,制造中心设在中国。由于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丧失,于是这些外企关闭了位于中国的制造中心,转而搬去成本更低的地区。这种情况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失业率”的冲击,但同时也让一部分劳动力得到释放,给其他需要用人的行业带来人力资本。例如,高端制造业以及对增长持更乐观态度的服务型行业,将会从中受益。
基于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升级,我想,作为一种趋势,或许,未来外企会将其投资中心转移到中国,就像当年外企纷纷将制造中心迁到中国来一样。世易时移,资本的逐利本性会让其尽可能地追求利润,这一切和具体的国家或地域无关,只与利润最大化有关。所谓资本无眠和投资无界,说的正是这一点。身处外企之中,我对此深有体会,我相信,在中国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未来外企在中国的发展肯定也会不断调整,水涨船高。
高顿:我们知道,财务管理在公司的战略层面至关重要,财务部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对于制造型的外资企业来说,您认为,怎样的财务团队框架比较合理?财务部门又该如何为公司整体战略服务?其中,哪些模块会在未来的先进制造业中变得更加重要?
陆婷婷:其实,这个问题我想还是要看制造型的外资企业本身的定位,看它是纯粹的制造中心还是一个完整的利润中心。
我们都知道,对于单纯的制造中心来说,没有销售职能,没有市场开拓的责任,没有产品定价权,甚至没有采购的决定权。这种单纯的制造中心,其存在意义主要是配合总部的其他职能部门,一门心思把产品做出来。在这种制造中心型的外企里,财务部门为企业服务的价值一般集中在日常会计核算和事后财务分析层面,不需要复杂的框架,一般的会计核算和分析岗位就可满足需要。
但是,对于完整的利润中心来说,企业的整体结构往往包括研发、销售、客服、供应链、制造等职能部门。企业拥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产品定价权以及自己的销售团队。这时候财务部的框架可以分成两块,一块是CommercialFinance也就是商务财务团队,一块是OperationFinance即运营财务团队。
商务财务团队主要支持销售团队和公司整体发展战略,也会在未来的制造业当中变得日益重要。他们需要跟着研发和销售团队一起走在企业战略规划和决策的前端,用数据提供财务意见,参与公司的决策。运营团队主要跟着工厂运营部门,在内控、资金、成本控制和分析方面提供支持。在未来的先进制造业中,商务财务团队的职能相对更重要一些,因为他们处于业务的前端。规模较大的企业中,这两个财务团队是分开的,规模不大的企业中,两个财务团队可以融合在一起,但要在工作内容上进行明确。
当然,财务为公司整体战略服务的内容很明确:1、投资融资方面的支持和服务;2、税务筹划方面的支持和服务;3、业务拓展方面的支持和服务;4、业务管控和引导方面的支持和服务等,这些都是财务基本的职能,主要在于如何有效地与企业战略相结合,这需要财务管理者与企业管理层的密切合作,以提供这些支持和服务(包含财务的所有模块)。
管理会计成财务提升秘籍
高顿:我们知道,您有20年的财务工作经验,其中14年的跨国外企经验,并且几乎都是在世界500强的企业工作。相比较国企和民企而言,外企更为擅长设计和实施财务管理体系。您是否可以和我们分享您对成本核算、财务分析及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秘籍”?
陆婷婷:其实也谈不上什么“秘籍”,我从个人出发来谈下这个问题。财务作为企业当中最具有全局观的部门,手上有很多资源可以帮助我们从总体上评估公司的发展状况,这是财务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成本、控制还是分析,都要把握资源,立足于公司的业务本身。
我这些年在数家公司发展过,无论到哪一家公司,都不会简单地去复制其他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型,而是在了解公司业务的基础上,从头建立一套切合实际的新模型。例如成本核算模型,每家公司的工艺流程都不同,其中核算原理可参考,但核算模型可能截然不同。
跨行业的就更不用说了,比如我从制造业转到餐饮行业,我用类似的原理,建立了BOM单,修改了核算表格,但具体核算步骤则完全不同,所以无法全盘复制。财务分析和内部控制也一样,我们要建立在企业实际需要的基础上来设计,没有一定之规。所以,这很考验财务人员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考验我们深入了解业务的能力,以及财务理论结合业务的创造力。
高顿:管理会计是近年来财务界提倡的一种全新管理理念。有人说,管理会计本质上是管理,而不再是财务或者会计。对此,您是怎样认为的?根据您的接触和经验,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如果想提升这方面的能力,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
陆婷婷:我们简单来概括的话,管理会计是建立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利用常规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进行加工整合,提供方便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的信息,是企业财务、业务和战略融合的重要思维。
如果我们继续解读的话,管理会计更侧重于未来规划、战略方向,立足于财务和会计,进而支持公司业务管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usinessPartner”,这当然也是财务职能的一部分。
外企一般不会单独强调管理会计,因为外企对财务职能的重视和应用,已经将管理会计融在其中了。比如FP&A岗位,比如预算控制,比如各个层面的Controller岗位,无不要求同时发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职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立足过去,着眼未来”。既要从历史数据中分析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又要用数字说话推动改进,还需要了解市场信息和公司战略目标,做出一稿又一稿的业务发展预测。这本身就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更是业务和财务的融合。
一般来说,将财务职能利用得充分的企业,管理起来往往事半功倍。例如,聪明的总经理会让财务推动费用控制项目,成为团队中的一把“冲锋枪”。这里的控制不仅仅包括历史资料分析,更包括未来目标设定和推动实施。财务人员如果之前做基础工作比较多,希望转型多做一些管理会计的工作,在能力提升方面,或可多关注以下几点:
1、财务分析技能,包括分析思路的锻炼和提高。
2、展示表达技能,包括做PPT的能力和讲解展示的能力。
3、企业行业知识和商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例如产品制造工艺、品牌策略、营销
手段、合同法规、谈判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等等。这些都是财务进入业务前端所必须要掌握的。
业财融合凸显财务价值
高顿:面对越来越多元化的生产线以及项目竞标,财务人员不仅需要对财务有着非常专业到位的把握,还需要对业务有很强的敏感度和商业洞察能力,也就是所谓的“业财融合”。您认为所有的财务人员都需要懂业务吗?对于需要的财务,他们应了解哪些业务?财务怎样才能快速掌握行业特点和公司业务?
陆婷婷:是的,我认为所有的财务人员都需要懂业务。当然在不同的岗位上,懂业务的程度和层次是不一样的。我这里所说的了解公司的业务,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了解与本岗位基本要求直接相关的业务。
第二个层面,了解本岗位本职能需要纵深发展的业务。
第三个层面,了解与岗位无直接关联,但却对个人发展很有帮助的业务。
我始终觉得,财务作为企业业务的终端,汇集了公司业务的结果,而我们作为财务人员,有着这么得天独厚的资源,如果不能让自己沉浸到公司、产品、行业之中,成为精通业务的人员,那么财务的工作就好像在沙地上面盖房子一样,摇摇晃晃,根基不稳。
按照不同的财务岗位,财务人员需了解的业务内容,可以简要地用下图来描述。当然因为行业和企业特点不同,这些内容也仅供大家参考。
我们现在以出纳岗位为例。出纳是财务部门里面相对业务比较简单的岗位。有一些公司会在出纳岗位增加固定资产管理、日常纳税申报或者费用报销审核的职能。我刚刚入行的时候,就是从出纳做起的。这个岗位,掌握银行结算、票据管理、外汇业务/日常税务/公司报销规定,且都是最基本的要求。我这里所说的掌握,指的是滚瓜烂熟的掌握,上述这些基本知识,都要达到脱稿讲解的程度。
我们举一个最简单平实的例子,公司来了新员工,你可否代表财务部去做费用报销方面的培训?有员工来咨询,你可否不查询参考资料,不需要请示领导,就能够回答得妥妥帖帖?你可否自行设计费用报销表格,或者提出费用报销表格的改进建议,或者流程的改进建议?达到这种程度,那么岗位的基本知识就已经具备了,饭碗有了。
接下来呢,出纳这个岗位的技能再深入,就要求能编制现金流量表,从中发现规律,提出融资或理财方面的建议,办理融资和理财业务,并且通过这些业务的办理,建立起自己的人脉和渠道。在税务方面,如果之前只是日常纳税申报,那么是否有机会做所得税申报,或者税务方面的报表?这其中最重要的融资和理财方面的知识和渠道,如若能掌握并深入,一定可长久受益。
在此过程当中,其实第三个层面的知识也应该顺利掌握了,公司的基本情况、客户和供应商收付款项的规律和基本的信息,都应该了解和掌握了。再深入一点,公司的业务还可以了解更多,KPI体系如何设置和计算?为什么要这么设置?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缺陷?公司产品的生产流程或者营销渠道?只要你希望了解,又有渠道,那么有何不可呢!要说到财务人员快速了解业务的方法,那么,我可以推荐以下几点几个。
1.立足本职工作,尽可能扩展相关的业务知识。例如本职工作中所能接触到的账表册,都是了解公司业务的渠道。
2.在本岗位上提出改进点,牵头改进。随着工作经验的逐步累积,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工作岗位都有改进的空间。只要是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改进,都应该大胆地尝试。随着这种思考和尝试的推进,业务水平和沟通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特别是跨部门的工作改进,更是难得的锻炼机会。
3.参与项目,例如固定资产投资分析,预算,标准成本建立,ERP项目等等。
4.阅读公司的公开资料,比如年报,各种简报,内部刊物。
5.参加各种经营管理会议
厚积薄发成为企业BP
高顿:您对企业财务的未来期许是什么?在当前经济转型的中国大环境下,在本土的财务主管人员(特别是中高层)在通往财务管理者的职场通道中,您认为有哪些方面的素质最为外企所看重?(如果可以结合您个人的职场经历加以阐述会更好。)
陆婷婷:我希望企业财务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理解,都能转型成“BusinessPartner”即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而非仅仅是核算或报告的部门。我做过国企、民企和外企财务,当然时间最长的还是外企。在14年的外企财务从业经历中,我有幸得到了数次升职的机会,从出纳到财务经理再到财务总监。我很感激所有我工作过的公司,是他们给了我机会,让我一个草根出身,而且非财务专业出身的人员,在财务领域里成长进步。财务从业人员,尤其是做到中高层之后,要想再向上进一步,除了一定的运气,更需要个人的不懈努力。我想我们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也是可以大体罗列出来的。
--无可挑剔的“硬实力”
1.下沉到业务基层的耐力。我们作为财务人员,一定要深入业务最前沿,跟销售在一起,跟一线部门在一起,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设法成为公司业务的内行。包括亲自去做很多琐碎的工作,切实去解决一线部门的诉求等等。比如盘点,不要小看每月一次或者每季度一次参加的现场盘点。又比如跟采购部一起拜访供应商,跟销售一起拜访客户等。
2.上浮到战略层面的魄力。财务人员沉下去以后还要浮上来。有了业务知识打底,还需从战略层面去思考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着眼于大局。这里需要换位思考,想一想如果你是老板,你关心什么?然后尝试用老板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问题,你的思维角度就会不同。
3.设计系统的创造力。这是指设计更有效简洁的财务体系,整体提升财务部的战斗力。更好地支持企业的战略。正如我之前提到的,财务人要熟练地掌握原理和技能,还要活学活用,把理论落到地面上来。我有时候在微信群里面看到有些同行寻求财务分析模板、内部控制流程、预算表格等等,其实有一套两套来参考一下,节省点时间就够了,不建议太多。因为模板真的无法完全复制到不同的企业中去,能吃透其中的原理,自己设计一套,才实用最有价值。所以说要有创造力,财务人要自己去想、自己动手去做、自己去实施,再自己去思考,这样成长进步是非常快的。
--如虎添翼的“软实力”
4.顶住寂寞和压力的抵抗力。压力各行各业都会有,而我们的财务又是一项寂寞的工作,很多时候大家都下班回家了,我们还在默默地整合数据、编制报表、做PPT。每个月要赶截止日期的压力是很大的。此外还有工作之余考证的各种压力。业余时间一个人默默地在书桌前啃书本,其他人在旅游、交友、野餐,这种压力也是不小的。我们得忍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要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
5.沟通和表达的能力。其实这一点无需我多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太多财务人只会做,不会讲,这是非常影响职业发展的。对于沟通表达,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具备这方面的天赋,只能通过后天学习来弥补。我再次说到换位思考的重要性。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有情绪,有时候会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争取应得的利益而与他人发生冲突,这是非常正常的。我自己也有过不少沟通失败的经历,然而这之后,需要冷静一段时间去思考,如果换了你是对方,你会怎么想?对方的出发点和感受是不是一样可以被理解和包容?这里还有一个格局的问题,心胸和气度需要磨练,格局大了,眼界开阔了,职场道路也会更顺畅。
6.持续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能力。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会有多发现,比方说身边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大学毕业后就完全没有了学习的习惯,甚至多年不再完整地看过一本书,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没有在求学阶段建立起来。工作后又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功利心驱动才去学,目的达到,就不再学习了。例如网上会看到一些关于“财务人学英语有什么用,如果不在外企或者四大工作的话?”这样的讨论。我觉得这样的讨论有些浪费时间。
从功利性的角度,有用就学没用就不学,当然无可厚非,然而我们不能这么短视。财务管理人如果要向上再进一步,考验的往往不是你会什么,而是你是怎么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眼界的锤炼,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得来的。你可以每天花数小时在网上刷微信微博,也可以每天花一小时上课看看专业书籍和行业动态,自己提笔写下总结和摘要。你的选择决定你自己的发展空间。
简介:
陆婷婷,中国注册会计师,20年的财务工作经验,其中14年的跨国外企经验,多年的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经验。现任GKN工业集团陆地系统事业部中国区财务总监。擅长设计和实施财务管理体系,在成本核算、财务分析和内部控制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并擅长跨部门沟通、财务团队建设。陆婷婷历经多个行业,能够快速掌握行业特点和公司业务,对制造业业务有很强的敏感度和商业洞察能力。
|本文作者李磊、杜智颖,来源高顿。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高顿。